(一)總體測算結果及分析
1.總體測算結果
表5 2014年中國民生發展指數排名表及與曆年比較
表5展示了全國30個省(區、市)民生指數排名和分布情況,根據測算結果主要揭示出以下三個顯著特征:
第一,省級民生指數排名區域相對較為集中。按照指數由高到低,民生發展水平大致呈現出“東部——中部——東北部——西部”由強漸弱的階梯型分布趨勢。[1]民生發展指數排名前十位的省(區、市)中,除遼寧(第8位)位於東北地區、內蒙古(第9位)位於西部地區外,其餘8個省(區、市)全部位於東部地區;排名第11~20位的省(區、市)中,包括了中部地區的7個省份,東部地區的河北省(第11位),西部地區的重慶市(第13位),東北地區的吉林省(第20位);排名後十位的省(區、市)包括西部地區的8個省份,分別是新疆(第21位)、寧夏(第22位)、四川(第23位)、廣西(第25位)、青海(第26位)、雲南(第28位)、甘肅(第29位)、貴州(第30位),同時包括東北地區的黑龍江(第24位),以及東部地區的海南(第27位)。
第二,排名表現出較強的區域經濟實力相關性。民生發展指數排名還是與各地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排名呈現出高度相關性。這表明“保民生”和“促發展”二者並不矛盾,恰恰說明了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將經濟發展成果不斷轉變為人民福祉水平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六個二級指標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關度較高的基礎設施建設指標和科教文衛建設指標的排名具有較強的一致性,而生態環保建設指標、安全健康建設指標的排名則相關度較低,這表明,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提高服務水平並不完全依賴於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與政府的關注點和關注度有一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