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上述計算方法,計算了1993—2011年間中國生態效益指標,並進行了排名,結果見表4-1。總體上來說,1993—2011年間中國生態效益指數呈現先下降後上升的態勢。1993年的生態效益指數值最大,2007年該值最小,對外貿易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在2007年達到了頂峰,2007年之後生態效益指數逐漸上升,貿易的生態效益有所改善。這一變化過程與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情況以及發展措施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量吸引外資,推動外貿快速發展,拉動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外貿發展過程中,貿易商品結構不斷變化,工業製成品貿易在對外貿易中所占比重不斷攀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出口的主要產品,由此帶來的工業“三廢”排放也在不斷增加,表現在貿易生態效益方麵不斷惡化;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越來越關注綠色增長,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保護環境,外貿轉型勢在必行;尤其是2008年以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倡綠色增長,不斷推動外貿結構升級,逐步減少並限製高能耗、高汙染和高排放產品的出口,降低了貿易對環境的負麵影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外貿對環境的損害逐漸減輕,生態效益指數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該值仍然較小,未來仍需進一步降低外貿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表4-1 生態效益指標及構成指標值
續表
圖4-2 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及構成
從二級指標來看(見圖4-2),1993—2011年間貿易環境效益指數不斷下降,2008年後才有所上升,表明中國的貿易環境效益在不斷下降,2008年後有所改善,即長期來,中國貿易“三廢”排放不斷增加,2008年後開始慢慢減少,對環境的危害在慢慢減小。貿易資源效益指數則先下降後持續上升,1993—1998年間,中國貿易資源效益指數不斷下降,表明中國出口貿易耗費較多的能源,進口的資源相對較少,1999年開始,貿易資源密集度持續平穩上升,表明貿易的資源效益在不斷提高和改善,出口能耗不斷降低,進口資源逐漸增加,有利於中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應用。另外,從圖形上可以看出,貿易環境效益指數同貿易生態效益指數基本保持一致,這是因為其在生態效益指標中所占比重較大,決定了生態效益指數的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