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莊子》英譯本的曆史回顧
迄今為止,《莊子》英譯本已出版24種,其中全譯本10種,內七篇譯本為5種,其餘均為選譯本。譯本中有獨立的譯本15種,合集9種。合集中的譯文主要是國外學者在介紹中國哲學經典的著作中選譯的《莊子》部分篇目,及介紹道家代表人物的思想而摘譯的《莊子》段落。譯本的體例主要是散文體,2種為詩體。[1] 本研究現就較有影響的英譯本作以回顧:
(一)英國學者譯本
1.巴爾福譯本(1881年)
1870年,英國人巴爾福(Frederic Henry Balfour,1846—1909)來華經營絲茶,後來棄商從文,先後擔任過《通聞西報》、《華洋通聞》主筆。1879—1881年間,他在《中國評論》[2](The China Review or Notes and Queries on the Far East)第八、九、十期上發表了英譯《太上感應篇》、《清靜經》、《陰符經》等道教經典。1881年,巴爾福翻譯了《南華真經,莊子著作,道家的哲學家》(The Divine Classic of Nan-Hua:Being the Works of Chuang Tsze,Taoist Philosopher)一書。
根據筆者掌握的資料,國內對《莊子》英譯本研究的學者均未見過巴爾福的英譯原本,[3] 因此對該譯本的描述尚未見到,筆者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查找到該書的原本。這本書包括附記、注釋說明、譯文三個部分。附記介紹原文的曆史背景,用注釋說明部分對“道”、“無為”、“造化”等主要哲學術語在文中的含義和翻譯作出解釋。巴爾福稱莊子為“形而上學者、諷刺作家、寓言家、喜歡使用矛盾說法的人”。[4]《莊子》內篇、外篇、雜篇在譯文中被劃分為六卷:第一卷(1-3章)、第二卷(4-7章)、第三卷(8-14章)、第四卷(15-22章)、第五卷(23-26章)、第六卷(27-33章)。正文中注釋穿插於段落間,解釋中文人名、地名、典故等,但由於譯本缺乏相應的參考資料說明,其翻譯依據不明。譯文對增補的主語、狀語等成分以括號標示,句子顯得冗長煩瑣。譯文對原文寓言的翻譯尚能達意,但對原文議論處的翻譯流於字典解釋的堆砌,可以看出譯者對每篇的主旨缺乏認識,譯文可讀性較差。[5] 盡管如此,巴爾福無疑具有首譯之功,其向西方介紹中國道家思想的貢獻不可磨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