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英譯:審美意象的譯者接受研究

第三節 本書的基本結構與研究意義

字體:16+-

一、 本書的基本結構

第一章 緒論。包括緣起與主要概念的界定,理論基礎與研究方法,本書的基本結構與研究意義。

第二章 莊子學研究及英譯狀況的曆史回顧。介紹莊周其人,追溯《莊子》版本的變遷,梳理中國國內莊子學研究的曆史並考察主要英譯者參照國內莊子學研究成果的概況,回顧《莊子》英譯的曆史,並對目前英譯研究的狀況進行反思。

第三章 美學視角下的《莊子》“意象思維”及英譯。莊子以“意象思維”進行創作,本章考察了“意象”的源流,分析《莊子》“意象思維”的審美特征,並以美學視角對“意象”傳譯進行思考,進而提出文學典籍的翻譯中意象英譯的三重審美境界:一、“他我分離”之境;二、“他為我用”之境;三、“他我交融”之境。

第四章 英譯《莊子》審美意象舉隅。莊子以種種意象來表達精神超越這一主旨。本章以處世——超越——體道三階段揭示莊子完成內心超越,達到審美人生境界的過程。文本的召喚性結構同樣期待讀者得到境界的提升。莊子以其情誌為依托創作出審美意象,譯者對意象的接受程度體現出他對作者情誌的理解與認知。由於作者與譯者文化背景的差異,審美意象的傳遞與接受存在不對等,本章具體分析了意象在原文語境的審美價值的體現以及在譯文語境下其原有的審美價值在何種程度上、以何種方式有所流失。

第五章 英譯者對《莊子》文本整體審美意象的接受研究——三個譯本的個案分析。譯者在進行語言轉換時,源於對原文的理解,心目中有一個建立在整體意義上的意象。這個整體意義上意象傳譯的差異導致了譯文風格的不同。縱觀目前出版的《莊子》二十四種英譯本,本研究選取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譯本來說明英譯者對原文的三種不同接受方式而導致譯本“味”的迥異。第一,科學理性審視下的《莊子》,以葛瑞漢譯本為代表;第二,實用理性詮釋下的《莊子》,以馮友蘭譯本為代表;第三,審美感應觀照下的《莊子》,以莫頓譯本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