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結緣《莊子》大約在八年前,那時讀《逍遙遊》,一下子就被大鵬振翅九萬裏,飛往天池的意境迷住了,說不出緣由,但莊子筆下的世界我心向往之。後來考進北大讀博,深知路漫漫,於是想既然這個過程注定要經曆痛苦,不如選取一個感興趣的話題來作精神支撐吧。
我的博士導師辜正坤先生深愛中國古典哲學,對儒、道、釋的思想研究頗有造詣,難能可貴的是他有獨到精辟的見解。我同他談起想以“《莊子》英譯”為題作論文,先生非常支持,興致勃勃地談起莊子的《齊物論》中的哲學思想對他創建玄翻譯學的啟示。還記得,在他四麵牆壁擺滿了書籍的書架上,他幫我挑選了十餘本關於《莊子》的著作供我研讀。而且,他讓我在開始動筆之前,先細心研讀原著並試著自己翻譯原文。雖然沒有馬上進入論文的寫作環節,現在看來這避免了我讀二手文獻以他人見解先入為主的問題,為我理解原作,較客觀地評價和比較原文與譯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貫穿本論文始終的理念是中西文化比較的思想。我的研究想解答的問題是:原文的思想是什麽?譯文是否如實傳達了原作的思想?如果沒有,是什麽原因使莊子的思想流失了?讀譯文的直覺就是發現諸多譯文的“味兒”走樣了,我研究的任務就是找到這個問題背後的原因。一種文化使命感敦促著我告訴外國讀者,《莊子》的思想本來是什麽樣子。雖然我不敢說自己完全理解了莊子,但我堅持以莊解莊的原則,也就是從內七篇統一的主旨去解釋其精神內核。當然,這需要一個突破口來解釋莊子的思想。這還得益於我讀《易經》的收獲,我發現《易經》的義理是通過卦象來闡釋的,比如乾卦,以潛龍、飛龍、亢龍來預示事物發展的規律。我驚喜地發現《莊子》簡直就是個意象的世界,這裏既有動物、植物等自然界的意象,也有他想象的人物意象。後來,我在進一步的研究中讀了王樹人先生的《回歸原創之思——“象思維”視野下的中國智慧》,這本著作探討了《易經》、《老子》和《莊子》以及禪宗思想的創作思維——意象思維。這證實了以“意象”來解釋莊子思想的可行性。這個解釋可以讓國外的讀者認識一個真實的莊子。我發現了外國譯者認為《莊子》難讀的原因,這個溝通的障礙很大層麵上來自於思維方式的差別。莊子是以“意象”思維進行創作的,而譯者是以邏輯思維來解讀的。這個規律不僅可以解釋《莊子》,也可以解釋《道德經》和《易經》的創作與翻譯。“意象”在一種文化中的意義與其翻譯過來的“意象”在另一種文化中的意義存在很大差異,這也是譯本思想意義流變的原因。如果理解了這個差異,我想一定會使跨文化的交流更順暢,這也就是其為本著作為中國典籍走向世界作貢獻的綿薄之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