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英譯:審美意象的譯者接受研究

莊子哲學與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及其英譯研究新發展

字體:16+-

——序薑莉博士《〈莊子〉英譯:審美意象的譯者接受研究》

辜正坤

我對莊子的興趣始於少年時代對老子的興趣。在懷著一種敬畏的心情背誦完老子《道德經》之後,我轉向莊子的書。我感到《莊子》比《老子》難懂,不是它所表述的思想,而是它的陳述方式。《老子》像是用大量水晶珠式的警語格言綴成的晶光閃爍的佛珠鏈,珠珠銜接而自成一個往複無端的哲理圓環;《莊子》卻像一座瑰麗深邃、雲遮霧障、讓人流連忘返的迷宮。讀《莊子》時,打動人的首先不是它的哲理,而是它那怪誕誇張、汪洋恣肆的審美意象。莊子的深刻思想往往在華美的言辭中突然靈光獨耀,你一旦目接其輝,將終生不忘其彩。沐浴在莊子的哲理性審美觀照之中,你有時不禁有淩霄騰雲、飄飄欲仙的感覺。當然,肢體的短暫坐忘並非濁我的丟失,其實是人格的升華。不知其妙者或驚悚於自失而蘧然返回此岸,其實是坐失了與靈知融會的良機。

但是《莊子》並非總是文采繁富,它也有用簡潔的言辭陳述高深哲理的抽象演繹。記得我初讀《莊子》時,下麵的一段話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我的真理標準多元互補論及相應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可以說就根源於它: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於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也。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聖人不由而照之於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謂之道樞。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也。故曰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

這些話,用語都很簡單,但是道理卻不簡單。“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聽起來與俗話所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何其相似乃爾。但是莊子不是簡單地這麽認為,他有嚴密的論證。在關於是非、真假這種真理標準問題方麵,莊子給人以徹底的不可知論者的印象,與我所謂的哲學認識方法多元論或曰真理標準多元互補論是有頗大的區別的(容後述)。莊子認為是非問題、真假問題之所以難以判斷,是因為缺乏客觀的、共同的認識標準。比如當時儒墨兩家的爭論,孰是孰非?莊子認為根本就無法判斷,因為“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則莫若以明。”(《莊子·齊物論》)換句話說,儒墨兩家各自都用自己所認為是錯誤的東西去批評對方所認為是正確的東西。這樣以自己的是非觀來判斷對方的是非觀,無論怎樣爭論都不會有令人信服的結論。你我兩個人互相以自己的是非觀來辯駁對方的是非觀,都是主觀對主觀,沒有客觀標準。那麽,找個同意你看法的第三者來當中間人作判斷,是不是客觀的呢?莊子認為,這仍然不是客觀的。因為,他都同意你了,就和你是一樣主觀,怎麽還會客觀呢?找個同意我的觀點的第三者來當中間人作判斷,也是不客觀的,因為他既然本來就和我的觀點一致,就和我一樣主觀,怎麽可能是客觀的呢?同理,找個和你我的觀點都不一致的人來當中間人作判斷,也是不客觀的,因為他本來就不同意我們的意見,當然會判斷說我們都是錯的,他隻不過維護了他自己的主觀看法,這怎麽會是客觀的呢?那麽再找個和你我的意見相同的人來當中間人作判斷是否就客觀了呢?也不客觀,因為他既然和我們的意見一致,也就和我們一樣主觀,怎麽可能客觀呢?如此看來,根本不存在決定是非對錯的共同的客觀標準。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