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莊子》英譯:審美意象的譯者接受研究

第三節 審美感應觀照下的《莊子》——以莫頓譯本為例

字體:16+-

1915年1月31日,莫頓(Thomas Merton)出生於法國南部的普拉德(Prades),莫頓的母親是美國人,貴格會教友,父親是新西蘭人,出自英國國教,他的父母親均為畫家。莫頓年幼時曾在法國、英國和美國就學。在劍橋學習法文和意大利文,後就讀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38年加入天主教。1948年出版自傳《七重山》,成為暢銷書。1965年,莫頓的《莊子之道》(The Way of Chuang Tzu)出版,這是根據之前的《莊子》譯本所作的擬作。1992年,香巴拉(Shambhala)口袋書經典係列中,有《莊子之道》這本書,它隻有巴掌大小,全書由62個短小的故事構成,每個故事都有題目,幾乎每個故事都譯成了自由體詩,趣味性、可讀性很強。《莊子》英文全譯本的譯者華茲生認為“如果讀者注重文學性,他推薦的譯本是托馬斯·莫頓(Thomas Merton)的《莊子之道》”[1],華茲生認為譯本再現了莊子語言的生動。 華茲生英文譯本的文辭素來為英譯同行所肯定,所以他對莫頓譯本文學性的讚譽,是莫頓譯本成就的有力見證。

一、 英譯《莊子》的淵源與準備

莫頓與東方思想早有淵源,翻譯《莊子》前,他對中國孔、孟等人的思想已有研究。在1961年,莫頓曾給天主教南京總教區總主教於斌(1901—1978)寫信,信中說:“我自認對孔子和老子較為親近,而對當今美國的思想家較疏遠,連對美國的天主教的思想家也是如此。”[2] 他曾因於斌的介紹結識了一些中國學者,從此展開了對中國文史哲的研究。他興趣的重點在禪宗佛教,但他最早閱讀的是孔孟以及有關墨子的選讀,之後閱讀了道家經典。他的著作《論兩部中國經典》是他讀孔老的劄記,散文《愛與道》是他研究《道德經》的心得。他從儒道轉學佛學和禪宗。他愛好詩詞,盡管不懂中文,他翻譯了一些中國的寓言詩。1960年出版了孟子的寓言《牛山之木常美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