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上節分析了莊子意象思維的審美特征,並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即《莊子》哲學通過文學手段來表達。聞一多直接把莊子比作詩人,“他那嬰兒哭著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悵惘,聖睿的憧憬,無邊際的企慕,無崖岸的豔羨,便使他成為最真實的詩人。”[1]“實在連他的哲學都不像尋常那一種矜嚴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皺眉頭,絞腦子的東西;他的思想的本身便是一首絕妙的詩。”[2] 可見,莊子的文學魅力非凡。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來源於其藝術性,“對讀者而言,文學作品具有一種特殊的審美或詩學效果。”[3] 因此,就文學翻譯來說,能體現譯作審美價值的翻譯是上乘的翻譯。文學譯本也因此具備了雙重功能:一、作為翻譯作品存在,二、作為文學作品存在。
一、文學翻譯的藝術性與意象再造
翻譯是科學還是藝術的討論在譯界由來已久,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不能一刀切,而應該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辜正坤根據翻譯對象的性質,以及翻譯對象與主體之間的關係來討論這個問題,他認為:“翻譯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對於機器才能完成的翻譯活動來說,翻譯當然是科學:但還有大量的翻譯工作隻能用人腦來完成,如高級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的翻譯,換言之,還需要人腦的創造性勞動才能進行。因此,對這些翻譯對象來說,翻譯又是藝術。”[4] 王宏印按照翻譯涉及的文體把翻譯劃分為再現類和表現類文體:“再現類文體是指以寫實和直接交際為主的文體,在創作上是實際的實用的,在翻譯上也是科學的再現原作風貌的。例如,應用文體、科學文體、論述文體以及新聞文體。而表現類文體則要求更多的主觀想象成分和藝術手段處理,一般指文學作品的翻譯,諸如散文和小說,戲劇和詩歌……表現手法類似於繪畫中的寫意畫法和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創作手法,或曰自由翻譯。它在總體上模仿創作手法而不是求得字麵形式的對應……”[5]如果在以上兩位學者的討論框架下來看《莊子》的英譯問題,本研究認為《莊子》以其浪漫的想象,瑰麗的文辭在文學上達到了高峰,它以寓言故事的寫作方式邀請讀者參與對話,取得共識而屬於表現類的文體,就其創作思維來看並非科學思維的產物,而是審美的意象思維的產物,所以《莊子》的英譯也應注重其藝術性的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