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要素”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四節 小學科學學科教學行為方式

字體:16+-

科學教育不是一個完全可以預設的過程,從某個程度上說,這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體現適當的靈活性,緊貼學生的認知規律、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的需求,使教學過程的形成能跟隨學生學習的動態過程,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成。

一、小學科學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提高科學課堂的實效性,開展課堂的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把握“知識—能力—情意,主動—互動—能動”課堂的“六要素”是至關重要的。其中主動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傳統課和現代課的區別標誌。它體現了素質教育在課堂上的要求,促使教學目標的完成,是知識目標教學成為有效的教學、加強學生能力目標培養的主要標誌,也是課堂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體現和實現的基礎。同時與“互動”“能動”相輔相成,發揮最大的作用,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一)小學科學學科課堂中主動的含義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小學科學學科的主動是指學生是科學教育過程中主動的學習者,教師引導、支持和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以學生為學習主動者的探究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幫助學生在他們已經實際接觸到的自然環境和科學世界中,能夠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學習,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來主動獲得知識和能力,感悟情意,使自己的學習達到最優化的過程。

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科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主動學習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活動主動學習,獲得科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促使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科學知識,不斷提高探究科學的能力,有效提升感悟科學的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