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三維目標的整合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知識、能力和情意是我們理解的教學目標,教學思維方式。對任何的教學目標,這三個層麵都應該是整合起來的。新課程的設計者也強調“三維目標是一個整體”,並且“在實踐層麵必須是三位一體的”。而這個整合的“錨”,就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完成的教學行為方式。
我們認同這樣的觀點:(1)教學是由一係列的教學行為(教學事件)組成的連續過程,每一個教學行為都能引導學生經曆特定的心理過程;(2)在教學行為中,學生經曆的心理過程都包括認知過程、情感過程和元認知過程三個方麵,正是這三個方麵的協同作用,將知識、能力和情意三維目標有機地整合起來;(3)教學行為方式是特定的教與學的方法和教與學策略的具體表現形式,高效能的教學取決於教學行為整合三維目標的水平。
我們理解的教學行為方式,主要包括了主動、互動和能動三種教學行為方式。
一、小學品德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小學品德課程無論從目標、內容還是學習方式,都體現了綜合性、開放性、生活性、活動性和實踐性的特點,甚至可以定位為一門綜合性的實踐活動課程。因此,小學品德學科的教與學,更能體現主動、互動和能動的教學行為方式的特點。
1.小學品德學科的主動的含義
小學品德課程尊重兒童參與活動的權利。“讓活動真正成為兒童的活動”是教師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話。兒童是課程的核心。品德課程的教學應激發兒童主動想做什麽,而不應是由教師支配兒童做什麽。教師可以通過與兒童一起討論活動計劃,提供選擇活動內容、方式或合作對象的機會,引導兒童積極地參與、發表自己的意見,根據兒童的反應及時調整活動,讓兒童參與活動評價等途徑,發展兒童的自主性、思考與判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