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六要素”教學的理論與實踐

第十一節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行為方式

字體:16+-

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行為方式是指為了達成小學數學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在先進教育理念指導下,運用教學手段進行的師生、生生相互作用的活動方式。本節我們就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來說明如何在教學中落實“主動、互動、能動”的教學行為方式。

一、小學數學學科的主動、互動、能動的含義

教學是一種雙向性互動的活動,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互動學習、能動學習。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有必要對其含義加以理解,並在課堂中實施。

(一)小學數學主動的含義

“主動”是“不待外力推動而行動(跟被動相對)”,是內在動力的外在的表現。“主動性”是指個體根據一定的目的,在主體意識的積極支配下探索的活動。小學數學學科的主動是指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學習時表現出的自覺性、積極性、獨立性的一種心理能動狀態。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活動,實現自主發展。這種學習活動體現了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也是深化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徑,也是素質教育本質的要求。

1.小學數學主動的特征

小學數學學科的主動特征主要有:(1)抽象與概括。學生如果隻是片麵地接受教師字麵上的內容,而不去主動探索字麵背後的含義,缺乏必要的主動性,學習的效果必然差。(2)邏輯推理。要引導學生形成邏輯推理能力,就要引導他們主動去判斷、去學習,從而使他們擁有邏輯推理能力。(3)解決問題。小學數學的學習其實就是在解決問題,學生必須主動進行學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