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19日 星期五
在平時教學中,總是感歎:為什麽孩子們做應用題時單位總會錯呢?這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單位的錯誤,說明孩子根本就沒有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說明孩子根本就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3瓶飲料15元,36人每人一瓶飲料需要多少錢。方法一:15÷3=5(元),然後再用36×5=180(元)。這是孩子比較容易理解的方法,先算出單價,再乘數量算出總價。方法二:將3瓶看作一個整體,或者看作一份,先用36÷3計算出36瓶裏有多少個3瓶,然後再乘15元,計算出總價。如果孩子在計算36÷3=12時,所帶單位是元或者是瓶,那可以想象孩子根本沒有理解用36÷3所表達的意義,那也說明孩子沒能理解這種方法的算理。而正確的單位應該是份、組或次等表示份數的詞。
再如,光華小區新建了15棟房,每棟有6層,每層有8戶,新建的樓房可住多少戶人家?這類應用題,是要求孩子用兩種方法來解決的,那麽更需要孩子理解到每一步的意義,並寫上合適的單位。方法一:6×15=90(層)、8×90=720(戶)。在這種方法中,孩子們會在90的後麵帶上單位“戶”,或者在720的後麵帶上錯誤的單位“人”。方法二:6×8=48(戶)、48×15=720(戶)。在這種方法中,孩子們會在48的後麵帶上“層”“棟”等錯誤的單位。而怎樣強化孩子的單位意識,讓他們做出正確的答案呢?我嚐試這樣做。
首先,引導孩子理解各個單位所表示的意義。如一棟房,就要讓孩子理解像我們的教學樓整個稱為一棟,其中一樓為一層,二樓為二層。像我們的教室可假設為一“戶”人家,而一戶人家又絕不等於一個人。像我們一戶人家裏,有些會包括父母子女很多人。我想,通過這樣具象理解,孩子能更明白每個單位所表示的意義,而不會張冠李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