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讓青春的歲月留痕:一位小學教師的成長手記

原來可以這樣

字體:16+-

2009年11月30日 星期一

今天上課有這樣一道題:把3、5、7、9填入方框裏,使商最大。我先引導孩子們認識被除數、除數和商的關係。當被除數盡量大,除數盡量小,那麽得到的商就最大;反之,商就最小。在三(9)班上這個內容時,孩子們很快便知道答案是用975÷3。然後我又說,如果出2、4、6、8,你們會填嗎?孩子們說當然會,一巡視,果然都會。於是我向孩子們灌輸:“你們要的,不是池老師的答案,而是方法。不管數字怎麽變化,你們都會。”孩子們似乎明白了。然後我又改了一下說:“如果這道題的問題是使商最小,你又怎麽做?”孩子們也很快地做出了答案246÷8。當時課堂氣氛很好,所有的孩子都思考起來,自我感覺真不錯,算是把這道題的資源用夠了吧。

第二堂課,在三(8)班上同樣的內容,當然也是同樣的講授。在另外出數字做題時,我突然想起了0。於是就給了孩子們這樣四個數字:5、0、3、6。孩子們果然上當了,使商最大時,大部分孩子都寫的是653÷0。看著孩子們掉進我的“陷阱”,我可高興了。於是,引導孩子回憶0是不能當除數的。當使商最小時,孩子們果然提高了警惕,再也沒有寫035÷6,而是寫的305÷6。因為他們已經知道去考慮0的特殊性了:0不能放在最高位。

上完了三(8)班的課,我知道要到三(9)班去補這個內容了。因此,今天的課,引起了我的深思:很多時候,是我們老師沒有去深入分析問題,沒有對問題進行全方位的預設和解讀,從而讓孩子們失去了思維訓練的機會。以至於很多老師會感歎:“為什麽書上的原題,孩子們會做。變了數字,他就不會了呢?現在的學生,可真笨。”現在回想起來,是學生笨還是我們老師“笨”?老師們是不是隻為講題而講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