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僅有小學二年級學曆的他,識字不到一百。然而就是這位識字不多、不善言辭的父親,擁有農民特有的質樸和單純。他和媽媽憑借著勤勞的雙手,依靠著微薄的收入將我和妹妹撫養長大,並都走上了教書育人的道路。吃苦耐勞、堅韌不拔、與人為善、知恩圖報、知足常樂,是父母給予我最大的力量。努力耕耘、勤奮上進,成了父母播撒在我心中的第一粒種子。
當我踏上工作崗位的第一天,爸爸告訴我:做什麽事,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質樸的話語裏蘊含著他老人家的全部期望。於是我也告訴自己: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對得起那些有緣成為我學生的孩子們,更要對得起那些滿懷期待的家長們。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成了我最簡單的追求。
人生的姻緣,讓我擁有了第二位爸爸——丈夫的父親。
原來的他,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短暫的求學經曆,讓他成為那個時代的特有“產物”——民辦教師。身為農民的他,非常珍惜這樣的工作機會。於是,起早貪黑、克己盡責,他所帶班上學生的成績快速提升,班級管理也嶄露頭角,那一年,他被評為成都市優秀教師。也就在那一年出台了一個政策:凡是被評為市級優秀的教師,都無條件地轉為有編製的正式教師。終於,他從一位民辦教師轉正為“吃財政飯”的“國家幹部”,端上了那個年代人人都羨慕的“鐵飯碗”。工作上,他依然兢兢業業力求上進,從一名普通教師逐漸成長為教研組長、總務主任、成教校校長,他走過了無憾的教育人生。麵對我們時,他總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勤奮工作,努力付出總會得到應有的回報。”就像他一樣。如果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他又怎能從一位民辦教師成長為一校之長。公公用他的身體力行,成為我工作中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