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裏有一句話:“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是說,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學習),(而是)蒙昧的童子求我(施教)。這句話道出了教和學的本質,即教師的第一專業素養應該是研究學生,研究如何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很多教師在教學的崗位上會發現這樣的問題,即越是走向教育的深處,就越能感到理論素養的短板會成為製約專業發展乃至教研質量提升的瓶頸。所以廣附在抓學生的基礎教育的同時,特別注重對教師理論素養的培養,鼓勵教師大膽創新地進行教學研究。例如,在課例研究中,有一課多磨、多課一模和同課異構等多種形式,同時組織教師寫教學隨筆、教學反思,通過這一係列的活動,促進教學研究的深化和進步。
一、通過課例研究,改進教學模式
“課例”是一個課堂教學改進的實例,是對教學改進過程中的問題和教學決定的再現和描述(“講教學研究的故事”)。“課例研究”試圖有主題、有目標、有方法、有基點地研究一堂課如何改進,而且這個改進過程對於我們改進一類課有所啟發,是傳統教研活動的精致化過程。
廣附所倡導的課例研究,是將教師的研究、進修和日常教學實踐緊密聯係起來的一種校本教研活動;它主要以課例為載體,是在教學行動中開展的、以解決教學中碰到的問題為目的(也可以以如何上好一節課為研究目的)。通過教學設計來預設問題的解決,通過課堂實踐來驗證教學設計,課後通過一節課的全程或片段作為案例進行剖析,找到成功之處或不足之處(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再通過後續的教學行為的跟進,來改進不足之處。其目的是充分發揮科組(備課組)的整體功效,通過科組(備課組)老師的互助、合作、探究,來推動整個科組的發展,帶動及促進青年教師的成長。讓教師通過課例這一小切入點,研究自己,為自己而研究,最終實現改進教學、發展自我這一目的。我們倡導的以課例為載體的校本教研不僅關注文本學習和相互討論,而且更多地關注教學行為的連環跟進。廣附的課例研究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問題——設計——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在課例研究中主要有如下三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