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主席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這個中國夢也走進了廣附,走進了“廣附人”的心裏。作為一所學校,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應當體恤國情,把自己的理想信念與國家的偉大複興相結合,與時俱進,為國家事業、為民族振興培養人才。作為教育事業的第一線,教師和學生是教育教學的核心,廣附一直以來都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學定教、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各方麵能力的培養。基於此,廣附對未來有一個願景:將自己建設成為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現代化名校,秉承中國教育之精神,為祖國培養麵向未來的人才。
一、辦學目標:廣附夢
在2015學年開學之際,鄧雲洲校長提出了學校新的辦學目標:以優質的教育和優質的服務樹立學校形象,全麵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儲備、師資儲備和文化積澱,使學校成為廣東省內一流、國內知名的特色學校,成為有效落實現代教育理論、辦學質量優良、辦學特色鮮明的國家級示範高中。同時,他強調,廣附要為社會培養具有中國素養、身心健康、“又紅又專”的現代化人才。
柏拉圖曾說過,教育有“真正的教育”與“錯誤的教育”之分: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一個最溫良、最神聖的生物,但是他若沒有受過教育,或者受過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世間最難駕馭的家夥。什麽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認為,“使自知者明、自強者勝”,便是真正的教育。
其一,自知者明。“明”即“認識你自己”,這是理智教育的第一步。中國古代典籍中明德、明誠、度德量力一類的話,指的就是自我認識的能力。然而,在現代化的浪潮中,在技術知識與工具理性的促進下,“認識自己”轉變成了“改變自己”。由此,教育由內在向度的人性培植與德性提升,轉變為外在知識與技能的習得、文憑資格的獲取與文化資本的投資。這是教育容易走進的一個誤區。教育有其限度,其用在於“修道之謂教”,人既有自然的限度,還有社會的製約,更有道德的皈依。教育合度之用,在於剪裁潤色。然而,剪裁過度、潤色過度,便是教育的過度,漸漸從“修道”的局麵變成“害道”的局麵,甚至形成一個尾大不掉、危及人生的局麵。教育對人性應有必要的尊重與謙卑,這體現為傳統教育中的自求自得的態度,教育的立足點在“內”而非“外”,在“為己”而非“為人”。教育重在自求多福,由是,教育是春風化雨,教育是教人做人。孔子以六藝設教,但所教更重在教仁、教恕、教樂。錢穆說:最高的教育理想,不專教其人之所不知不能,更要乃在教其人之本所知、本所能。外麵別人所教,乃是我自己內部心情德性上所本有本能。所謂教,是一種“指點”,又稱“點化”,如孟子曰:“如時雨化之。”教是以人事行外麵之教,育是於人生施內在之育,育才是重點,即春風化雨中內在生命化育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