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7月,我新接了一個班。我對這個班是充滿希望和憧憬的。但不曾想,學生在開學第一天,同學就給了我一個下馬威:9月1號上午第三節是體育,當我催促同學們排隊下樓時,一名男生舉手說:“肚子疼,想留在班裏。”看似很正常的事,卻在班裏引起了軒然大波,幾乎是全班同學站起來反對。“他裝病”、“他手又癢癢了”、“他在班裏老偷東西”……我的頭腦飛速地轉著。(哦,這名男生叫小辰,有個不好的習慣——愛拿別人的東西,據說“身手不凡”,本班、本年級、臨近年級、甚至是老師都受其光顧。)假期裏我查看過他的入學登記表,孩子的家庭背景良好,應該排除客觀因素影響。有誰天生要做賊呢?又有誰願意被人喊作賊呢?我想這個孩子內心是孤單的。此時,我必須和他站在一起!我拉下臉嚴肅地說:“什麽是裝病、什麽是手癢癢,幹嘛如此刻薄?陳老師相信他!”不容同學們解釋,我又催促道:“快下樓吧,有什麽事,陳老師全部承擔!”很快教室隻剩下我和他,他麵無表情地坐在位子上,我請他粘貼了表格、擺放了桌椅。他很平靜,臉上既沒有委屈,也沒有感激。我試探性地問他:“愛玩電腦嗎?”他眼睛頓時放亮,我征詢:“願意負責管理班裏的多媒體嗎?”他的眼睛再次放亮並迅速暗淡,“您相信我嗎?”“相信!”他笑了,嘴角露出兩個淺淺的酒窩,我似乎看到了一絲希望。
度過了一段風平浪靜的日子,班裏隔三差五地又開始丟東西,每一次同學們的矛頭都指向他。我一次次將他與同學們的白熱化對峙冷卻後,再勸他把東西歸位,慢慢地幫他在班裏恢複誠信度。在我辦公桌的抽屜裏,有個大信封,裝著他每周的“肇事記錄單”。我們倆約定每周都比上一周少一條記錄,再將周記錄改為月記錄、學期記錄。最終在畢業時將它變為空信封。我們一起朝著這個約定去努力。雖然在約定的日子裏,他曾經毀了六年級同學的足球;跑到隔壁教室拿了該班班主任的光盤;到書店買書順手牽走了遊戲盤;從同學書包裏拿走了美境策劃款。我怒其不爭,但從內心也非常同情他,想要改掉一種頑疾,需要時間,因為他會有反複的過程。所以當有同學公開逼他交出東西時,我會堅決維護他的自尊,在事實未調查清楚之前,不容許對他有語言攻擊。不管出了什麽事我堅持與他並肩戰鬥,一直到他完全自覺自願地承擔了責任,一直到對方看到滿意的結果。同時我建議他的母親帶他進行一些必要的心理治療。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那個大信封越來越薄,畢業時,我們共同撕毀了那些曾經的“肇事記錄單”,一聲深情的“謝謝”,道出了我們倆所有的默契與理解。我想一個人的品行是可以改變的,教育工作者的一個重要使命就是用理解之心去幫助孩子鏟除心魔,用理解之心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會在理解的影子下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