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師德發展和師德建設都不是以教師隊伍沒有或缺少職業道德為起點的。古往今來,中國社會在無數教師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結構完整、意蘊豐富、適合當時社會發展和教育需要的師德內容和標準。現在把師德問題放大了來談,“隻是由於教師職業環境以及它所依存的社會環境、社會風尚發生了急劇變化,一方麵客觀上需要樹立反映新時代的師德新風尚;另一方麵,以防好的傳統師德麵臨淪喪的危險。”[1]師德是一個曆史性、發展性的概念,在社會轉型的當下社會,師德也處於嬗變之中。師德建設必然包含有社會向度的要求,任何一個民族國家都不可避免地希望通過對教師的塑造實現其國家目的和奮鬥目標。當下,在學校教學的一線出現了形形色色、或大或小的師德問題,有的屬於教師職業道德意識範疇,如厭崗怠業,有的屬於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範疇,如體罰學生。對於這些持續困擾教育發展和師德建設的問題,不少教師將矛頭指向師德發展的時代環境,認為是新的時代環境製造了社會問題的“尋租空間”,是市場經濟的超常規發展和多元化社會的無序演進導致了許多社會失範行為的發生,教師的道德失範隻是諸多社會失範行為的表現之一。在這次全國範圍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有71.1%的教師認為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等社會環境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廣大教師對傳統師德的認同度,而且在訪談中,很多教師流露出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的複雜情感,交織著向往、困惑和迷惘的矛盾情緒。
在探討師德發展的時代環境時,人們往往采取問題取向的態度,時常不能客觀地看待和評價新事物、新現象。而事實上,基於生產力不斷進步的社會發展過程無所謂善惡利弊,其間由於新舊技術、事物、思想間的衝突、反抗、對峙所引發的混亂都在社會可控範圍之內,原因在於社會有“自我調節”的功能。不過,社會的“自我調節”功能並不是無條件、無要求的,它需要社會各個領域做出積極的配合。在師德建設工作中,人們理應端正態度,客觀地評價和看待新的時代環境。從當前情形來看,人們固然需要探討新環境下什麽是善的標準與道德法則,哪些新現象遵從或者違反了善的標準與道德法則,但更需要用發展的眼光適應新的環境,創造出新的善的標準與道德法則,通過增添新的時代元素讓新環境下的師德工作獲得與時俱進的發展。鑒於此,我們急需關注兩個緊要問題:一是市場經濟和多元化社會究竟給我們提供了怎樣的新環境?二是傳統師德是否需要做出調整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