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教師職業道德培訓主要采取集中學習、專家講座、學曆進修等方式,這種集中、統一的培訓形式,有利於在短時間內集中傳達大量信息,但卻容易忽視處於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的教師對於師德教育的不同需求。這種“一鍋煮”的方式,使得教師成為抽象的符號,成為師德建設的客體,而非自身道德成長的主體。忽視教師的主體地位及教師的心理特點與需求的培訓模式難以取得實效。
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目的在於,首先,促使教師將職業道德規範從外在的約束性條款內化為自身的行為準則,主動實踐教師職業道德要求;其次,促進教師專業道德發展,使教師成長為道德表率。這兩方麵目的的實現必然要求重視教師的主體性,關注不同教師的特點與需求,對教師進行“因材施教”。第一,就職業道德規範的內化而言,職業道德規範內化的機製是教師的心理認同與心理發展需要。教師在職業生涯中成長與發展,心理發展需要不盡相同,需要針對處於生涯發展不同階段的教師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教師進行職業道德培育,才能促進教師內化並主動實踐職業道德要求。第二,就教師專業道德成長而言,教師是在麵臨道德衝突、解決道德衝突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這是因為職業道德的要求帶有抽象性和概括性,而實踐則具有情境性、個別性,不同的教師在實踐道德要求的過程中會遇到將抽象的要求向現實情境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麵臨不同的衝突並解決衝突的過程。在教師成長的不同階段,他們會麵臨不同的道德危機,需要解決各種道德衝突,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就應充分考慮教師在職業生涯發展不同階段上需要解決的衝突、教師的道德發展水平及教師的調節能力,遵循教師專業道德發展規律。以教師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為基礎的教師專業道德建設,就是在確定教師的心理需要與道德發展能力的基礎上,為幫助並支持教師的專業道德發展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