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媒體在公眾麵前塑造和呈現的是走向聖壇的教師道德形象還是妖魔化的師德形象,從根本而言都不利於師德建設。從當前媒體對這兩種極端教師道德形象的建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中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在以宣傳主導文化為己任的主流媒體中,教師道德形象大多被塑造成道德的聖徒。而在那些娛樂性、受官方控製較弱的媒體,如網絡中,教師的道德形象往往與妖魔化聯係在一起。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教師道德形象與我國當前媒體權力的重新分配、媒體價值取向的娛樂化以及媒體影像呈現的“超真實”性等方麵都有很大的關係。同時,教師這種媒體道德形象的價值分殊也與當前的一些教育問題有著密切的關係。
(一)媒體權力的分化與教師道德形象的對立
在媒介形態較為單一的年代裏,政治力量可以輕而易舉地對各種媒體實行全方位的監控和審查。在這種社會環境中,媒體作為主導文化的喉舌,被賦予了高高在上的話語權威。任何冒犯、抵牾、批判媒體所塑造的道德形象實際上就等於對抗主流意識形態。而在主流話語中,教師的重要職責在於教化萬民,興國安邦。因此,教師之於任何的政治統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為確保教師社會職能的充分發揮,一個切實可行的途徑就是借助媒體,通過主導文化的力量在社會公眾中強化教師的崇高性,凸顯教師道德的光輝色彩,以此達到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道”的社會輿論的目的。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市場經濟建設在我國的不斷推進,以及社會政治體製改革的逐漸深入,社會正朝向“小政府、大社會”的政治目標邁進,社會權力開始得到重新分配。作為這種社會權力重新分配的一個明顯結果是,社會公共空間開始擴大,媒體也開始以其社會第四種權力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麵前。在這一過程中,高度一體化的媒體格局也逐漸瓦解,呈現出紛繁複雜的多元局麵。摩根士丹利日前公布的一項研究表明,中國正躍升為全球領先的媒體大國:在媒體規模方麵,中國的電視用戶數量、報紙發行量和30歲以下的網民人數均排名全球首位;在媒體種類方麵,中國現有3 000多個電視頻道、2 000多份報紙和9 000多種雜誌;在增長率方麵,在過去的十年間,中國的廣告投放量飆升了近6倍,同期中國GDP增長了3倍,美國的廣告投放量增長僅2倍。[1]在這一現實麵前,政治力量再難以對如此繁雜的媒體進行全方位的審查和監控。媒體內部已經裂變為多種力量相互角逐。一方麵,代表社會主導意識形態聲音的主流媒體由於得到政治力量的扶持,依然具有很強的社會主導力;另一方麵,以地方性、娛樂性為主要價值訴求的新興媒體也憑借著其深厚的大眾基礎,衝擊、對抗著主流媒體的正麵宣傳。這種媒體力量的對比反映到師德楷模的形象塑造上,便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取向:神聖化與妖魔化。主流媒體對教師的神聖化,更多的是出於其社會整合的目的。由於主流媒體所選擇、塑造的師德形象,往往過於強調其作為道德楷模甘於奉獻、嘔心瀝血的一麵,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師作為人所應具有的豐富的情感世界和生活方式,因此,這種師德形象雖然令廣大教師十分欽佩,但卻也十分容易導致廣大教師敬而遠之的心理。因為,過於理想化或個別化的先進人物對於大多數普通教師而言,實在是“仰之彌高”,難以效仿。另外,非主流媒體對教師的妖魔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眾對當前的各種教育問題(如亂收費、有償家教等)的不滿與憤懣,但更多地則反映了娛樂化時代媒體對眼球經濟的追逐,以及對非理性衝動的屈從。這兩種極端化的教師道德形象的表達方式,都背離了廣大教師的真實生活,從根本上都不利於師德建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