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師德建設製度化——師德建設的製度路徑
在以往的師德建設中,我們主要強調的是教師個人的人格修養和道德自律這樣一種個體倫理。可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外界社會經濟環境和教育環境本身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麵對複雜的社會環境和各種經濟利益的**,個體倫理的主觀性、非強製性等特征使得個人的道德行為難以得到強有力的規約而極易導致個體道德行為失範的發生。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僅僅依靠人的內心信念已很難維持,我們要避免人的主體性對道德的傷害,就必須把倫理落實在製度上,而不是落實在人的主體性上,要用製度來承諾道德” 。[1]因此,在市場經濟下的師德建設需要實現倫理的製度化,也就是用製度的權威性、強製性、直接性、可操作性等特性來彌補個體道德的不足,從而提高師德建設的實效。也就是說,師德建設需要製度剛性力量的發揮。
師德建設製度化是整個社會倫理製度化在師德建設中的折射。倫理製度化,即在道德建設過程中,以係統化的規則建構,強化道德職權、責任關係,在製度化、規範化中形成獎懲、督促等機製,使道德建設更為科學有效。“倫理製度化作為一種道德約束、規範機製,它的實質是通過公共規則的形式,把必須實施的道德目標、道德理想定型化、標準化,形成某種穩定的規範體係,從而最終達到道德自律與他律相結合、道德自覺與外部驅動相結合,實現道德的社會整合。”[2]所以,師德建設製度化就是要實現師德建設在製度上的完整和規範,使師德建設由“軟約束”變為“硬約束”,在師德建設中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實現師德建設製度化,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麵。
1.師德製度在形式上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