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向新師德

第三章 師德製度建設的問題與路徑選擇

字體:16+-

一、前言

教師的道德因其所擔當的特殊的社會角色而具有了相對於其他職業更為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影響力。反言之,這就意味著教師的師德失範所具有的社會風險和代價更為高昂,很多情況下對於受教育者和教育的發展所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因此,師德建設不能隻依靠教師個人的修養和自律,為了最大限度地抑製因為個人道德失範而產生的不良社會影響,必須完善外在的、具有強製性的製度約束機製。也就是說,需要在加強教師德性倫理的同時重視製度倫理的建設。這一要求也是整個社會在經曆轉型過程中,由德性倫理向製度倫理轉變的趨勢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的顯現。因為,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世界日益分化為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這種社會轉變所引致的深刻的社會整合與控製方式——主導性規範形態的變化:由以道德規範為社會的主導性規範向以法律為社會的主導性規範的轉變。”[1]同時,主導性規範形態的變化使現代社會成為一個“製度世界”,社會倫理道德的實現日益需要外在的製度化規約,同時製度本身的倫理價值也受到很大的關注。也就是說,製度倫理成為現代社會極為重要的道德建設方式和倫理形態。

製度倫理一般有兩種含義,一是製度化的倫理,亦稱倫理製度,即社會的道德要求和價值目標製度化的規則、規章、法規的總稱;二是製度的倫理,即製度本身內蘊著的某種倫理原則、道德追求和價值判斷,同時包含對製度的正當、合理與否的倫理評價。兩種含義的落腳點都是倫理,也就是說,製度本質上是基於道德價值並為道德價值的實現而采用的一種相對於個人道德而言外指型的、更為明確、更具強製力的手段和方式。師德製度建設是製度倫理在師德建設中的運用和實現。本部分對師德製度建設的思考和研究也是基於製度倫理的兩種基本含義,從師德建設的製度層麵和師德製度的倫理層麵對師德製度建設進行審視和反思,並針對其中的問題提出可能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