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編著者漫筆

字體:16+-

【漫筆】 《規劃綱要》引專家與公眾對話,開風氣之先[1]

賀春蘭

這段時間以來,參與《規劃綱要》起草和建議的專家們分外忙碌,據知情人士透露,應相關部門之邀,他們已經在年前授命,就《規劃綱要》寫導讀性文章,目的在於為公眾理解《規劃綱要》做引路人。而在筆者看來,無論是從政策傳播的層麵,還是就學者的使命感而言,專家走向公眾都是應該的,而且是必需的。

意義需要言說,共識需要在溝通中達成。

恰是因為人人都有一定的受教育經驗,在某種程度上,每個人都會有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論”,每個人都對教育有話可說,有話要說。因此,人人都可以成為教育的言說者。反映到集體行為層麵,如果是看病,病人因為不懂,很容易聽從醫生的建議,而教育,盡管國家三令五申強調素質教育,強調減負,家長還是會根據自己的教育觀和社會觀對孩子的學習行為施加某種影響。

筆者認為,對於教育行政部門而言,在各種聲音和訴求紛雜的今天,不僅科學決策需要專家參與;在政策的傳播、執行層麵也同樣需要邀請專家參與以幫助公眾理解複雜表象背後的本質,了解碎片般的社會現象背後全局的真實。

如果我們本就很稀缺的、少之又少的專業工作者沉迷於書齋,不屑與公眾對話,那無疑意味著教育理論資源的浪費。

教育科學需要在全社會普及,需要有多種手段引導專家學者關注社會實踐,引導更多學者走出書齋,即以生產知識、建構學科為追求轉向關注、傾聽、回應公眾的心聲,回答國家和百姓最需要回答的現實問題。為此,筆者認為,有關部門有必要在製度層麵采取措施引導學者關注社會問題,積極從專業的視角回應社會問題;同時,也要創造並善用契機,在一些百姓關心但不明白的政策問題上,通過在報紙、網站上開設專欄,和民間聯手組織沙龍、論壇等方式,有意識的搭建平台,鼓勵專家參與其中與公眾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