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狂人紀世瀛的理想意境
賀春蘭
一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究竟是什麽滋味?這個問題曾一次次喚起紀世瀛的萬千感慨,但並不影響他的選擇。
1983年10月23日,紀世瀛和同事走出中國科學院,在中關村創辦了中國較早意義上的民營科技企業。從此,一支又一支科技“遊擊隊”邁出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高牆,把科學變成技術,又把技術變成產業。中關村也由短短的“電子一條街”,逐步成長為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園區。對創業初期承受的巨大社會壓力,60多歲的紀世瀛記憶猶新:我們被查過賬,被封過門,被盯過梢,被立案調查過,曾被看成“二道販子”,難登大雅之堂。作為中關村民營科技企業第一代創始人,紀世瀛親身經曆了中關村科技園區從萌芽、發展乃至形成規模的全過程。而今,紀世瀛作為“中關村第一闖將”被人記憶,而其在企業經營和財富積聚上似乎算不上顯赫。
20年後,21世紀伊始,紀世瀛特別選擇在同一天,也就是2003年的10月23日請了教育部的幾個領導見證,宣布自己要進入民辦教育界。因為20年的創業史讓紀世瀛痛徹心扉的體驗了中國人才之缺、企業界人才之缺,同時,紀世瀛堅信,真正的企業實戰人才是書齋裏培養不出來的,而中國上億的人口包袱要轉化為人力資源僅靠大牆內的教育也是不可行的。
紀世瀛創辦的北京世紀英才學院強調“由將軍教打仗,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理論中講實踐,在實踐中求理論”。他提出了“四聯導師製”的教學模式——實踐派(著名企業家登台主講)、學院派(著名經濟學家及教授)、外教派(國際著名工商管理教授)、國學派(中華傳統文化專家教授),他希望古今中外、全麵教練,使企業家得到全麵提升,從而打造企業界的“黃埔軍校”,培養高素質的企業家群體和頂級決策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