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民辦高校需要支持,也需要監督”
——訪肖開寧
陳亞聰
“從企業到教育挺難,但值”
教育在線:眾所周知,辦教育是件耗時、耗力、耗財的事兒,而且還要承擔很大的風險。你當初為什麽選擇這樣一件極可能是“費力不討好”的事兒?
肖開寧:每個人都是有夢想,當有條件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時,“費力不討好”之類的利益得失,就不會起什麽作用了。我也許還是“性情中人”,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進入教育行業,既是一個偶然機緣,也是命運的必然。2002年,我公司所在的南寧華僑投資區華僑職業高中因生源劇減而生存困難,學校連圍牆都沒有,教師隻拿幾百元的月工資。當園區領導有意讓我助力一把時,觸動了我內心回歸教育的“弦”——接盤這個職高,開啟了進入教育的大門。隨後發現,教育需要投入太多、太多了,隻能抽取企業資金不斷投入,逐步完善了學校的教學住宿條件,但中職仍沒有明顯的起色,虧損依然十分嚴重。直到我下決心增加更大的投入,不僅停掉了從事的主業,抽取資金,而且大部分時間都投入辦學當中,終於辦成了廣西經濟職業學院,從2008年開始招生,不斷投入、建設、管理,八九年後達到6000多名在校生時才略有改善。
這根“弦”既包含了我祖父和父母親三代執教、家裏親人中也大多有從教的背景,也包括了我感恩小平等老一代當年允許全國高考入學,讓我這個地主、歸國華僑的後代有機會踏入大學校門,還包含了我經曆了從學校到企業,再從企業角度發現了許多當時學校教育脫離社會實際的問題,願意親自嚐試,為之服務、為之努力的情結,或者叫情懷。
從今天的角度看,當年那種不怕虧損、不怕責難、不怕投入更多的金錢和精力,甚至放棄當時盈利明顯的項目也要辦學的決心,也許有點傻。靜下來一想,仍然無怨無悔,覺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