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遊清泉[1]

字體:16+-

【故事】 “拆掉圍牆,讓大學和社會互動”

——走近遊清泉

賀春蘭

遊清泉和湖北開放學院看似平靜的故事再現了中國教育改革的一段血與火的曆程,人們從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時代的呼喚、局限與社會的變遷。當後人在回顧現時代中國教育的變革和發展時,很多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不能被遺忘。

1984年,作為大學普通教師的遊清泉“拆掉圍牆,讓大學和社會互動”的夢想順應了時代需要,於是,成就了湖北函授大學(湖北開放學院的前身),也開辟了一條途徑,使高等教育貼近了社會、貼近了經濟、貼近了民眾,真正麵向了縣以下的廣大城鄉。

20年來,遊清泉和他統帥下的湖北函授大學秉持一種理念,“做高等教育的下裏巴人”,經過20年的實踐之後,遊清泉認定“開放是活力之源”,“開放的社會與經濟、開放的交流與合作,呼喚開放的教育與學習”。他甚至將自己用20年心血創下的“湖北函授大學”更名,將自己鍾愛的“開放”二字寫進校名中,於是,湖北函授大學更名為今天的湖北開放學院,也使得學院明天的發展擁有了準確的定位。

伴隨著校名的變更,2002年,湖北開放學院摘掉了“民辦公助”的紅帽子,正式確立了民辦學校的身份。在民辦教育的政策環境和法律環境本身並不樂觀的情況下,純粹的民辦學校身份讓遊清泉有些困惑,但他也清晰地知道,要和明天對接,與資本市場對接,就必須產權清晰。遊清泉甚至想以產業的模式將自己的學校運作上市。

20世紀80年代初和遊清泉一樣的學人辦學多數已經不能順應形勢而早早退出曆史舞台,今天的遊清泉也已經著手為學院的明天培養接班人,而在遊清泉的思考中,湖北開放學院的院長應該是職業化的,他要:一、具有籌措融通資金的能力,解決學校生存和發展問題;二、具有人格魅力,能代表學校形象、與政府和非政府部門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從而整合多方資源;三、能建設並統帥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對人才培養有獨到見解,熟悉並能夠遵守教育的規律。這樣,對內能統得起來,對外能打開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