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筆】 在開放多元中促進彼此理解和建設
賀春蘭
7月1日,星期天,第46次教育之春沙龍如期召開,沙龍堅持了一直以來的文化風格,多元背景、無邊界交流。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教育和文化名家、教育官員、傳媒人,齊聚北京市某小學,家長和孩子也被請進沙龍現場參與表達。
同每次沙龍一樣,眾專家思想飛揚,**盡顯:當一些人為一些探索極盡欣賞之際,卻有人言之成理地質疑。而當有位專家慷慨陳詞時,其合理性卻又被另外一位擁有其他學科背景的專家挑戰。在人群感動、驚歎或笑聲中,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王定華正低頭記錄。作為主辦方之一,朝陽區教委的傾聽陣容更強大,從教委主任孫其軍、教工委副書記王世元到教委副主任張朝暉,整個上午,他們靜坐傾聽,沉浸其中。
作為組織者,我確信,沙龍走過九年而**不減,正得益於創立之初確定的“多元背景、無邊界交流”這一文化氣質和“聯結體製內外、促進多元參與、推動中國教育”這一使命。我相信就在這樣一次一次的碰撞中,各個不同的圈子、各種不同的文化能夠互相影響、浸潤從而獲得彼此影響、推動共識形成。
在第46次教育之春沙龍上,幾位官員自始至終地參與傾聽與平和表達給沙龍參與者留下美好印象,這種開放傾聽凸顯了行政文明,也讓教育行政工作者風采盡顯。事實上,多元聲音正是當今社會的常態,而每一種聲音都有可能是大象的一個耳朵或一條腿,開放兼聽方能把握大象的全部。中國教育需要各方關注,也需要在開放對話中贏得理解和支持。
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家長在無意識中被滾滾洪流裹挾,從而衝垮教育人精心籌劃的頂層設計。在第46次沙龍上,家長和孩子首次被邀請進教育之春沙龍。因為教育必須要傾聽家長的聲音,也需要贏得家長和社會的支持。所以,家長必然是教育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溝通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