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傅正泰:“隻因為這是百姓需要的事”
魏娜
見到傅正泰的時候,他已經坐在辦公室裏等待了。“民辦教育不容易呀!”看得出,曆經20年滄桑,他飽嚐了作為一個民辦教育創業者的艱苦與無奈。“都是在做貢獻啊,一分錢投資沒有,為國家培養這麽多人,少有表揚,倒時不時地打板子。”這位將全部心血付諸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實踐的教育家,盡管對當前民辦教育所處的政策環境頗感遺憾,但提起中國民辦教育的未來卻頗顯豪邁,“國外最好的大學很多都是私立大學,中國也完全有可能辦成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學。”
記者麵前的傅正泰,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努力傾聽記者的聲音,迅速將問題記在腦子裏,思路清晰地回答我們的每一個疑問。
事業緣起於百姓需要時
二十年前,傅正泰還是清華大學理論力學教研組的副教授。而與組裏其他人不同,他一直注重研究高等教育並關注著中國高教的發展和走勢。而當年突出的矛盾是,一方麵老百姓受高等教育的願望特別強烈,另一方麵政府卻為是否擴招猶豫不決。整個社會圍繞高等教育的發展存在很大爭議。“當時有位政協委員在一次政協會議上就大力發展高等教育等問題發言30分鍾,數十次被鼓掌聲打斷。”
“這是老百姓需要的事,為什麽不做呢?”傅正泰驕傲地回憶著自己當初的決定。“多年對教育的研究使我覺察到,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是曆史發展的趨勢。老百姓需要的事就應該去做。當時沒有其他的路可走,就決定辦一所民辦大學。”
於是,傅正泰向有關部門的領導談了自己舉辦新機製學校的想法,並正式向有關政府部門申報。教育部門經過一年半的研究之後,得出的結果是,可以辦學,但國家不承認學曆。“在那個年代,不承認學曆怎麽辦大學?學生誰會去上呢?我的直覺告訴我,一定要把學曆的事爭取下來,不然學校是辦不成的。”傅正泰很執著,為了此事,他到處奔波,可是無數的“釘子”讓他碰得頭破血流。“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我想出了一個怪招,學校以北京市海澱區政府的名義辦學。”於是一所由北京市海澱區主辦,國家承認學曆的普通高校(後來在官方被認定為公辦民助,編者注)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