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用兩年前寫給兩位可愛可敬的老師的兩封信作為我後記的一部分,以示珍念,和多年以後躲也躲不開的懷念。柏拉圖說得真好,“學習就是回憶”。我的朋友郭繼寧說得更好,“不失憶,就不會失語”。
這是我寫給導師寧老師的一封信。
我很窮,我也想到要“脫貧”,我甚至最近常和朋友說“樂道而不安貧”。可我更清楚,錢之外,還有更廣闊的世界。能和寧老師相遇,這難道不是財富嗎?誰說財富隻能用金錢來計量。可計量的世界之外,還有更多無價之寶。
一個人更需要學習的是珍惜,佛家說“惜福”,感恩更是人心容易遺忘的品質。來到北京做您的學生,並獲得發展的機會,結交很多有識之士。在您的精心指導下,我的視野越來越開闊,在聆聽您的教誨和與您坦誠的交談中感悟深邃的思想和人生。這一切都不是金錢能夠計量的。
由於偶然,我們相遇;由於相遇,我們相知;由於相知,我們彼此包容,真實的相遇也是一種機緣。
我們談了那麽多理論,可理論總不如這真實的相遇更激動人心。感動了自己,才能感動別人,這好像不是理論,而是存在之真。在翻譯的現場,在您的課堂,在每一次活動的彼此激**,那是“做”與“經曆”,那當下體驗的生動不可複製,不可定義,更無法抽象化為理論或方法。我們活在“經驗”中,正像我們活在“習慣”中,人的本性是在遊戲中,靈動開懷。Play,小孩的玩,大人的戲劇,Inter-play, 相互影響。會“玩”的人,才會生活。
我們可以在“遊戲”中忘了自己的年齡,忘了自己,而擁有一個世界。存在就是“走出自己”“站出來”,像莊子那樣“庖丁解牛”“遊刃有餘”。那“混沌開竅”的寓言仿佛破壞了原初之在。我們都活在情境中,並在情境中“緣境而發”。在二元的張力中我們維持著生機,就像生與死相磨相**,而有人生的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