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現象學教育學研究文獻綜述
山東師範大學的高偉教授在1999年寫過一篇論文《論現象學引入教育哲學視野之意義》,可能是最早的國內關於現象學教育學研究的文獻。首都師範大學的寧虹教授從2001年開始了現象學教育學的研究工作,他和他的學生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多方麵的成果。另外,在教師教育方麵,他們提出“實踐—意義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在實踐中建設教師發展學校。他的碩士生寫出的畢業論文有:《現象學教育學研究的啟示意義》(鍾亞妮,2004)、《杜威的現象學意識》(楊美榮,2005)、《現象學教育學——一種“新”的教育學的可能性》(劉潔,2006)、《方法的背後:教育質性研究的現象學理解》(李八一,2006)、《現象學給教師帶來了什麽:現象學教育學視域中的教師教育》(魏景,2006)、《反思:作為一種意識——教師成為反思性實踐者的哲學理解》(胡薩,2007)、《課堂教學之符號意義的生成:起於“符號互動論”的研究》(聶可,2007)。
另外,2006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教科院主辦了現象學與教育學的國際會議(國內首屆)。大會論文集《現象學與教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多元世界的教育學意義》收集了相關研究論文,主題有:現象學與教育學、兒童、成人與教育學、教育技術與教育學、“做”現象學與教師教育。這些論文是國內現象學教育學研究的重要文獻。
2010年10月,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辦了第二屆現象學與教育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主題是“現象學教育學:體驗與實踐”。在這次會議上,不同國家的教育學者對現象學教育學從不同的視角做了深入的探討,為促進中國的現象學教育學研究提供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深刻的洞見。其中,有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教授凱瑟琳·亞當斯(Catherine Adams)的論文《在界麵上教與學:培育成長中“電子的一代”》,她試圖用現象學的描述方法來展示電子時代的教與學,教師和學生在電子技術時代的教育生活體驗,對當今學校教育技術的普遍應用做出學理的探討和研究,以便更有利於孩子們的全麵成長。安娜·基洛瓦(Anna Kirova)的論文《一個陌生人群中的外國人:一個新生在學校中的生活世界》則對移民兒童的教育生活做了深入的討論,對他們體驗的深度描述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本民族之外的“陌生人”或“外國人”。這對於一個移民國家的教育至關重要。美國哲學教授馬克·萊索(Mark Wrathall)的論文《我們仍然需要麵向思的教育:海德格爾論技術時代的教育》則以哲學的思辨論證了海德格爾麵向思的教育,對職業技術訓練,甚至是古典教化都進行了有力的批判,最後,落實到“對神秘的虛懷敞開”,存在之思,海德格爾的思考是對意義的思考,對本體的思考,沒有任何先在的範式或模式可以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