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受之知(pathic knowing)
關於感受性知識和感受性意義的討論,英語中有一個核心詞pathic。英語單詞有em-pathic和sym-pathic,意思是移情或同情,這個詞與情感有關係。比如感受性地、同情地理解他人。這種感受性理解首先不是認知的、技術的,而是關係的、情境的、身體的、時間的和行動的。Pathic來源於pathos,意思是忍受、**。[1]在更大的語境中,它可以指一般的情緒、敏感性和“在世界之中”的感受性。深刻地理解這個詞對於現象學教育學的文本寫作和閱讀都十分重要。
如果認知的知識(cognitive)是主動的、確定的、邏輯的、判斷的,那麽非認知(noncognitive)的知識就是被動的(pathic)、不確定的、非邏輯判斷的、非陳述的。請注意,pathic還有一個意義是“被動的”。我們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學校的其他書本知識都是人類對象化思維的成果,是可以交流和傳授的。而那些非認知的、“被動性”知識卻不能形成文字和文本,人們不能通過間接學習來獲得這些實踐知識。人們隻有身臨其境,在看似“被動性”的情境中感知到這些感受性的意義並形成當下的理解和事後的積澱。教師教育要關注這些看似被動的實踐知識。因為它們才是一個人生存的源頭活水。我們很容易講概念性知識,但卻很難講解感受性理解。而現象學的文本通過一些感受性意象來使專業實踐的非認知維度能夠被交流、反思和內化。感受性的語言用來喚醒和反思感受性意義(pathic meanings)。感受性需要教育語言對教學生活中體驗的、倫理的、情感的和個人的維度很敏感。教師實踐認識論的感受性維度就存在於身體之中,在我們和他人的關係之中,在世界的物品之中,在我們的行動之中。範梅南將實踐知識分類如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