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而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也在不同的地區體現著不同的風格與特征,一旦消失,無可替代。
許多地方在發展地域文化旅遊時,片麵重視有形的遺跡或遺物等地域文化,而對學術思想、風俗習慣、典章節慶、民間藝術等無形的地域文化重視不夠。在中小學教育過程中,地域文化資源在發揮其開展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中的資源優勢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缺乏主動性與係統性。
而高速發展思路推動下的城市化、市場化正在導致地域共同體的解體和富有地域特色文化的消失。在高速發展的大中城市,地域文化受到的衝擊與破壞幾乎可用慘烈來形容了。據《中國新聞周刊》報道:我國的自然村十年間由360萬個,銳減到隻剩270萬個。這意味著,每一天中國都有80個到100個村莊消失。保護、開發、利用和發展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也是學校的職責所在。
如何傳承與發展地域文化?
每所學校所處的地域文化背景不同。徐永文博士曾提出:“對學生個體而言,‘社會’是個抽象的存在,而‘地域’才是具體的、明確的、可觸摸的概念”[3],因此,地域文化因其強大的精神力量可以成為豐富、鮮活而得天獨厚的課程資源,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重要、獨特和全方位的教育價值。很多學校借助地域文化的獨特性開發了校本活動課程。這些活動課程把教師、學生與環境三個要素良性互動,對學生心智發展、知識建構、能力提升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北京康樂裏小學的“走進博物館”“走進劇場”的校本課程被譽為“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上海曹光彪小學的“玩轉上海”校本課程使學生的各種潛能被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