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作為各民族發展的根基,各國普遍非常重視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教育,把傳統經典文化教育作為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英國注重本國經典名著的閱讀;新加坡政府把傳統文化教育看成是全民性的民族精神培育的主旋律;美國堅持以傳統文化教育作為載體,來鑄造美國的民族靈魂,強化“美國精神”,大力宣揚“美利堅民族意識”[2]。由於時代的發展與社會製度的變革,傳統文化如何更好融入現代學校教育中一直是個世界性問題,各國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戰,其中以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璀璨曆史又經曆百年傷痛的古老國度最為典型,也更顯得緊迫。
然而,由於社會上功利主義的盛行,使學校的辦學方向也要不斷加以調整以迎合社會的需要,這樣學校更容易忽視對學生進行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大部分的學校仍然將升學定為辦學的首要目標。在一些學校領導和教師的意識中,之所以要進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主要基於以下考慮:第一,中國傳統文化是升學考試的內容之一;第二,優秀文化傳統教育可以視為學校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招牌,可以視為豐富學校文化生活的一個部分,可以視為打造學校品牌的一個內容。至於優秀文化傳統教育的真正目的,並沒有真正得到這些教育者們的認同。基於這種認識,學校有可能不顧及學生的接受能力傳承優秀文化。這樣,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很難內化為學生的精神品格,傳統文化的傳承隻是文化的簡單複製,而不是文化的再生產、再創造。
另一方麵,對於傳統經典文化的定位問題也值得我們思考:在已經開展中華傳統文化教育的中小學校中,所教內容大多集中在《弟子規》《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儒家經典內容。而對於道家經典教育則很少涉及,這使得作為中華文化重要源頭的道家思想很難被學生接觸和了解;自然,從印度引入的佛教經典更是被披上“迷信”的外衣而束之高閣。這就使得以深刻傳承和吸取中華文化為使命的經典教育自身存在著片麵性和不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