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尋道之路上,曾經致力於建設“福利”的學校教育。雖然學校間存在投資上和質量上的差異,但學校是免費的,這是我們國家福利教育時期的特色。不過,在建設福利學校的過程中,一個很大的弊端是公辦學校的依賴心理和經營動力的缺失,這使人們紛紛批判公辦學校是否存在效率和活力。另一個弊端是在優質學校粥少僧多的情況下,大多數情況必須按照學業成績來篩選。學業成績成為重要的篩選標準,因而學校普遍形成唯分數論、唯效率論的辦學思路和辦學模式。這種模式導致的惡果有:考試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創造熱情和學習樂趣全部吞沒,課程內容和活動安排全部集中在迎考上,師生的活動、校際的活動、家校的活動全部以追求考試成績為目標,考試成了指揮棒,成了主宰一切的信仰。
在尋道之路上,鍾擺擺到了另一端——崇尚市場經濟的規則和市場競爭的效率。學校模仿企業CEO開始施行校長負責製,模仿企業按勞付酬製實施績效工資,模仿企業實施多方評價、多層麵、多階段評價實施教育評價和教師評價,甚至模仿企業文化的打造方式打造學校文化等。這種模式下,政府公共教育投資項目減少了,一些服務外包給私營部門,不同地區及不同類型學校間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崇尚市場規則並沒有把福利教育完全終結,一些傳統的計劃模式和現代的市場模式混合在一起形成了當代混合型的教育管理特色。例如,倡導多元化的辦學主體,但是所有的改革思路主要由政府發起實施。再如,鼓勵學校改進發展,但是所有的外來支援主要由政府牽線搭橋,這種折中混合的模式使得學校不能擁有本應具有的自主活力和責任感。
不僅如此,市場競爭的慘烈使大多數人懷有“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進化思想。在此思想影響下,拜金主義、諂媚權力主義盛行於世,由此出現的那些眾多的教育“尋租”現象,已引發了大多數人們對教育僅存的公共性及教育公正性的質疑。依靠個人的努力考出好分數跳出龍門贏得成功的機會相比福利時代需要付出的代價似乎更加巨大,成功的概率也更為渺茫。囂張的特權和跋扈的金錢一旦成為擇校的教育門票,就剝奪了弱勢群體享受更好教育資源的機會,使得不公平的“馬太效應”不斷累加,“強化”了弱勢公民在教育、就業及生老病死上的種種不公,並終將對國家和民族的未來產生不可估量的負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