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教育史

第五節 日本的教育

字體:16+-

明治維新以後,隨著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的教育得到了較大發展。1890年天皇頒布《教育敕語》,規定了日本教育發展的準則,同時也加重了日本教育中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色彩。20世紀30年代後期開始,為適應對外侵略戰爭的需要,日本的學校教育納入到了戰時體製的軌道。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日本開始了自明治維新以後的第二次教育改革,將興辦教育作為“立國之本”,各級各類教育都得到了快速發展,處於世界前列。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教育

(一)《教育敕語》

19世紀末,西方文化開始影響日本。為繼承日本傳統文化、抵禦西方文化影響,1890年天皇頒布《教育敕語》,重申忠孝為日本國體之精華,日本教育之淵源。《教育敕語》從頒布時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止,起到了規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日本教育也從此轉向強調民族主義和加強國家控製。《教育敕語》的頒布一方麵是日本天皇製國家確立君主立憲製政體的結果,另一方麵也是思想戰線上儒教的德育論和軍國主義思想戰勝歐化思想及民權論思想的產物。它是由天皇親自簽署並以天皇名義頒發,借以表明它高於法令,具有絕對的基準性和權威性。在《教育敕語》頒布的同時,文部省修改《小學校令》,公布《改正小學校令》,特別強調小學教育的任務是“道德教育”和“國民基礎教育”。根據《改正小學校令》,文部省在1891年公布了小學的各種規章製度,強調貫徹“敕語”的精神,各科都要進行“尊王”與“愛國”的教育。

(二)《大學令》

為了提高培養專門人才的質量,1918年日本頒布《大學令》,強調大學教育的目的在於傳授國家需要的學術理論及其應用,同時注意陶冶人格和灌輸國家主義觀念。其主要內容包括:大學原則上由法、醫、文、理、農、工、商等幾個學部組成,必要時可獨立設置單科大學;除國立大學外允許設立私立大學和地方公立大學,以擴大和發展大學教育;招生對象主要是預科或高級中學高等部的畢業生,經過考核以後方可錄取;大學在校三年以上的學生(醫科四年以上)經一定考試合格授予學士學位。[9]《大學令》頒布以後,綜合性大學、單科大學、私立大學都得到了發展。據統計,1918—1929年間日本大學由5所增加到46所。[10]同時,高等專科學校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培養了大批實用技術人員。大學教育的多形式辦學,既調動了地方政府和財界人士辦學的積極性,推動了大學教育的發展,又培養出多科專門人才,設置大學預科也為提高大學教育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