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美國教育
19世紀後期,美國的初等教育得到了比較快的發展。到20世紀初期,美國基本上完成了初等義務教育的普及任務,中等教育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重視,成為美國學校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在此時期,美國中學中原有的強調選擇性和突出智力的教育模式開始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麵的批評。人們指責中學隻注重為學生升學做準備,很難滿足社會對有一定文化知識和熟練技能的勞動力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初級學院的形成和職業教育的發展。
(一)中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
1913年,美國教育協會成立“中等教育改組委員會”,重新研究中等教育的職能和目的以提高中等教育的社會效益。該委員會於1918年提出報告《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則》,指出美國教育的指導原則應當是“民主”,應當使每一個成員通過為他人和為社會服務來發展其個性。為了落實這些目標,該報告建議改革學製,並指出中等教育應當在組織統一、包容所有課程的綜合中學進行。這份報告很有影響,被稱為美國中學教育史上的裏程碑。它不僅肯定了六三三學製和綜合中學的地位,而且提出了中學是麵向所有學生並為社會服務的機構的思想。
1930年,美國進步教育協會成立“大學與中學關係委員會”,試圖通過加強中學與大學的合作來解決高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委員會在主席艾肯的領導下製定了一項為期八年(1933—1941)的大規模高中教育改革實驗研究計劃,即“八年研究”。該研究主要涉及四個方麵的問題:教育目的、教育管理、課程教學、評估工作。[7]由於有30所中學參加了這項實驗研究,因此也稱“三十校實驗”。[8]委員會還與全美300所學院簽訂了兩個協議,商定參加實驗的學院對參加實驗的中學不進行入學考試,參加實驗的中學有權自行決定學科開設和學習分量。“八年研究”的結果證實了進步主義教育思想下的中學教育,既能很好地完成中學為大學培養人才的傳統職責,又能促進中學生的多方麵發展,而後者本是原有中學教育難以達到的。“八年研究”通過對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關係的實驗揭示了高中教育發展的許多問題,對於美國大學入學要求和中學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有利於美國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