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學,是源自民間的一種辦學形式,與官學相對。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興起是中國教育製度上的一次曆史性大變革,符合時代進步的潮流,開辟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
一、私學興起的主要原因
私學的興起,主要是兩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一,官學衰落、學術文化的下移使私學獲得了產生及發展的必要條件;其二,士階層的崛起使私學的存在價值得以顯現。
(一)官學衰落,學術下移
帶有貴族學校性質的官學在西周末年就已經形同虛設,到了春秋時期,更是名存實亡。導致官學衰落的原因來自於多個方麵:首先,王權衰落,禮崩樂壞。春秋時期的周王室日漸淪為爭霸諸侯的傀儡,共主地位喪失,大權旁落,規範政治秩序和倫理道德的禮製體係被破壞殆盡。各諸侯國為了在競爭中取勝,越來越重視軍事力量的積累和實用人才的選任,以禮樂之教為核心的官學顯然難以滿足現實需要,必然趨於式微。其次,戰爭頻繁,統治者無暇顧及文教事業。春秋時期戰亂連年不斷,王室、諸侯都忙於爭權奪利,根本無心關注學校教育,無論國學還是鄉學都日趨衰廢。再次,世襲製度使貴族子弟無心向學。世襲製度決定了貴族子弟無須學習亦可獲得權力和財富,貴族中普遍存在“可以無學,無學不害”[1]的思想,人人心懷苟且,得過且過。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辦學、求學的積極性。
隨著官學的日趨衰廢,掌管學術的文化官員必須在動**的社會中尋找自己的出路。擁有專門知識和技術的王官百工攜帶文獻典籍、禮器樂器,逃離官府,流落四方。“學術官守”“禮不下庶人”的教育傳統已經難以維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2]成為曆史的真實寫照。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文化人分散至各諸侯國,進而擴散至士階層乃至庶民,使原本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下移到民間,私學由此孕育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