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教育史

第二節 法國的教育

字體:16+-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法國教育

法國於19世紀初期加強了國家對教育的控製,確立了中央集權的教育管理體製,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教會和傳統勢力的影響。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教育製度經曆了多次變化,不平等的雙軌製不得不朝著統一學校製度的方向努力發展,原來濃厚的純學術傾向和宗教色彩也不得不逐步向重視實用技術的學習和削弱宗教控製的方向發展。可以說,法國這一時期的教育情況始終極其複雜,由此而展開的教育改革獨具特色。

(一)《費裏教育法》

19世紀末法國逐步形成了雙軌製,兒童入學需依據他們所屬的階級與門第。1881年和1882年,教育部部長費裏提出兩項教育法案,不但確立了法國國民初等教育普及、義務、免費和世俗化的原則,而且將其貫徹實施予以具體化。法案的具體內容包括:①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一律免收學費,免除師範學校的學費與膳食、住宿費用;②公立學校不允許裝飾宗教標誌,不開設宗教課程,改設道德與公民教育課,但允許學生家長在校外按各自的宗教信仰安排宗教活動;③6~13歲的所有兒童要接受強迫的義務初等教育,對不送孩子入學的父母處以罰款、監禁等處分;④增設手工課和各種主要手工業工具的用法課;⑤取消教會、教士監督學校的權力,由職業教育家領導學校理事會。《費裏教育法》標誌著法國近代資本主義教育製度初步確定。該法案所確定的教育原則及實施辦法不但促使法國普及義務教育發展到一個新的水平,而且為以後近百年間法國國民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確定了前進的方向。

(二)“統一學校運動”與學製改革

19世紀末法國實行典型的雙軌製,其中為勞動人民子女設立的初等教育和為資產階級子女設置的中等教育互不銜接。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種製度作為一種不平等的形式受到抨擊並成為20世紀前期法國教育改革的重點。1919年,法國掀起了“統一學校運動”。在運動中,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激進組織“新大學同誌會”批評法國社會“人一出生就分為兩個階級,通過不同的教育而永遠固定之”,他們主張新的教育應當是“統一的教育”[4],主張建立統一學校以實現教育民主化。統一的教育應當使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相互銜接,高等教育向一切中學畢業生開放。統一學校主要解決兩個問題,即民主教育和擇優錄取。統一學校運動對法國的教育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