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教育史

第三節 城市學校與中世紀大學

字體:16+-

11世紀開始,西歐社會走向經濟和政治的逐步穩定。政治的穩定帶來了農業的發展,進而促進了市場交換的興起與城市的複興。西歐教育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整個西歐教育發展出現世俗化的轉變。城市學校的出現與大學體製的興起成為中世紀世俗教育的核心。宮廷學校和騎士教育逐漸衰落下來。

一、城市的複興與城市學校的誕生

在6~11世紀的幾個世紀中,教會和修道院擔負著整個西歐的基礎教育和學術研究工作,在教會學校的努力下,西歐的受教育人數逐漸增多。教會學校中畢業的大批世俗學生並沒有走入教會,而是進入世俗世界成為政界的從業者、貴族的家庭教師,或在城市中開辦自己的世俗學校。

隨著教會學校培養出的世俗學者增多,城市中由這部分學者開辦的世俗學校數量開始增加,與教會學校相比,新的世俗學校有著更明確的世俗目標,更多元化。世俗法律、醫學、邏輯學課程在世俗學校中達到了教會學校無法比擬的程度。隨著世俗城市學校的興盛,一些在學術界極負盛名的僧侶也成為城市世俗學校的開辦者。截至11世紀末,世俗的城市學校教育體係逐漸從宗教教育體製的母體中獨立出來。成為西歐教育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行會學校也是新興城市學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的城市是由商人和手工業者圍繞市場逐漸形成的。城市的形成是由商業主導的,而不是通過政治手段或國王、貴族、官僚興建的。因此,城市都是由市民來自治的。自治的城市經常受到封建貴族的盤剝與威脅,不同城市之間也存在著商業和市場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之下,城市的從業人員創建了行會體製。行會就是由同業人員自願組織的互助社團,他們共同製定一個城市中某類商品或手藝的價格,製定行會成員的從業規則,共同解決行會內部人員所遇到的困難,進而實現自我保護。從教育領域來看,行會非常重視行會內部人員子女教育問題,因為這是手藝傳承和行會發展的重要保障。行會學校一般創辦的目的指向學習技術或手藝,采取的是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所謂的行會學校往往就是某個手藝人或工匠的店鋪,學校規模較小,學生人數很少。學生一般很小就跟隨行會內部的師傅學習七年,在這七年中,學生要絕對服從師傅,師傅要對學生傾囊相授。學習期滿,師傅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合格者就被行會正式認可為幫工,可以正式加入師傅的店鋪幫忙,賺取收入。這種行會學校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西方職業技術學校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