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時期是中國近代教育發展史上一個重要曆史時期,也是思想啟蒙和解放運動的轉折時期。五四前後,西方教育思潮紛紛傳入中國,為國內教育注入新的內容,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重新思考與探索教育的發展方向,形成各種教育思潮,掀起了教育改革與實驗的**。
一、教育思潮
(一)實用主義教育思潮
實用主義教育是在美國19世紀末出現20世紀上半葉占主導地位、由杜威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育思想流派,批評傳統教育,主張教育即生長、教育即改造、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做中學,以謀求學校的進步。在杜威學生的積極宣傳與推廣下,20世紀初傳入中國。1919—1921年,受北京大學、江蘇教育會等聯合邀請,杜威來華講學,先後到中國11個省及主要城市講演,宣傳實用主義哲學和教育理論。期間報刊和出版社大量發表杜威的演講及其教育論著,部分著作甚至成為當時師範院校和教育學科的教材或參考書,一時形成全國影響範圍極大的教育思潮。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對中國教育尤其中小學教育有著重大影響,開始注重以兒童為中心來構建教育理論體係,許多中小學試驗以實用主義教育為理論基礎的教學方法,也直接影響了民國時期的學製改革。
(二)平民教育思潮
平民教育是新文化運動民主思潮在教育上的反映。五四時期,“平民教育”口號流行一時,出現了平民教育思潮和平民教育運動。參與者,既有早期共產主義者,也有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有著不同的發展方向,但也有著相同的要求。平民教育思潮共同之點在於批判傳統的等級教育,打破少數人獨占教育的特權,主張普通平民獲得平等的教育權利,實現平民的政治和社會的改造。宣傳和推行平民教育的社團主要有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北京高師平民教育社、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等,均進行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平民教育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