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晚年稱抱冰老人,卒後諡文襄。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出身於封建官僚家庭,自幼習禮教,有神童之譽,14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7歲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此後走上仕途生活,曆任浙江鄉試副考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翰林院教習庶吉士、國子監司業、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要職,是清廷的重臣之一。他積極參加洋務活動,開辦洋務企業,興辦洋務教育,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育思想的主要闡述者,成為晚清洋務派重要代表人物。
二、“中體西用”思想的形成
自鴉片戰爭以來,“西學”與“中學”兩者關係的問題一直是關注焦點。頑固守舊派反對向西方學習,徹底排斥西學,把西學視為“機巧之事”“奇技**巧”,堅決維護以封建綱常名教為內容的“中學”,認為“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27]。洋務派始終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強調“中學”的主導作用和“西學”的輔助作用。
“中學”與“西學”的體用關係自19世紀60年代始即有士人不斷加以闡釋。1861年,馮桂芬提出:“如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不更善之善者哉?”[28]1892年,鄭觀應更是直接概括為“中學其本也,西學其末也。主以中學,輔以西學”。[29]而真正使“中體西用”成為一個完整思想體係的則是張之洞撰寫的《勸學篇》。
三、“中體西用”的教育綱領
張之洞“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現在《勸學篇》中。該書於1898年著成。全書共24篇4萬餘字,分為內篇和外篇。內篇分同心、教忠、明綱、知類、宗經、正權、循序、守約、去毒9篇,主旨是務本,“以正人心”;外篇分益智、遊學、設學、學製、廣譯、閱報、變法、變科舉、農工商學、兵學、礦學、鐵路、會通、非弭兵、非攻教15篇,主旨是務通,“以開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