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激烈爭奪勢力範圍,形成瓜分中國的局勢,中國麵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這激起國民的覺醒,早期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迅速轉變成一股救亡圖存的新社會思潮,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和社會政治學說為武器,尖銳抨擊了封建專製製度和綱常倫理。為了挽救民族危機,在康有為、梁啟超、嚴複、譚嗣同等維新派的主導下,最終於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的百天中催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維新變法的政治運動,頒布了一係列變法律令,這即是“戊戌變法”,史稱“百日維新”。盡管維新變法在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勢力的絞殺下失敗了,但是清廷下發的教育改革詔令以及維新派的教育主張和教育實踐依然推動中國近代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維新派的教育活動
19世紀末期,列強環伺,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加深,一部分帶有資本主義思想的官吏和知識分子憂國憂民,以救亡圖存為旗幟,著書立說,奔走呼號,宣傳維新變法,形成近代史上一次進步的群眾性政治運動。這些被稱為維新派者為宣傳維新思想、培養維新人才,與抱殘守缺的頑固派、洋務派積極論戰,開展了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興辦學會、發行報刊、創辦學校,逐漸形成了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教育思想體係。
(一)創辦學校
在維新派興辦的學堂中,著名的有:萬木草堂(1893)、時務學堂(1897)、通藝學堂(1897)、紹興中西學堂(1897)、瀏陽算學館(1897);其他領風氣之先的學校還有北洋西學堂(1895)、南洋公學(1896)、經正女學(1898)等。
1.萬木草堂
1891年,康有為在廣州長興裏設立“長興學舍”。1893年冬,遷於仰高祠,定名為“萬木草堂”,學生已達百餘人。1898年戊戌政變後解散。康有為撰寫《長興學記》作為學規,辦學宗旨在於激勵氣節,發揚精神,廣求智慧,以培養維新變法人才。在課程設置上,中西兼學,既有中國經史、諸子之學,也包括萬國史學、地理學、數學、格致、政治原理學等內容,還設置了演說、體操、音樂、射擊、遊曆等“科外學科”,強調德智體全方麵地培養學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體育亦特重焉”[10]。在組織製度上,康有為自任總監督、總教授,並選3~6名學生為學長分助各科。草堂不分年級不分班,新生入學後首先由學長指導讀書。在教學方法上,除講授外,學生自學讀書,每天寫劄記,每半個月呈交一次,由康有為親自批閱,深受學生歡迎。萬木草堂成為當時宣傳變法思想、培養變法人才的重要陣地,梁啟超、麥孟華、徐勤、康廣仁等維新人士即是其中畢業的出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