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教育史

第二節 韓愈的教育思想

字體:16+-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韓愈自謂郡望昌黎,世稱昌黎先生,並著有《韓昌黎集》。他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韓愈多次擔任教育官職,做過四門博士、國子博士和國子祭酒,在此期間他提出並踐行了不少教育主張,由於“韓門弟子”眾多,他的思想在唐代有很大影響。

一、韓愈的教育理論

(一)教育的作用

韓愈是“性三品”論者。他寫了《原性》一文,表達了其人性論的基本觀點。他認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義、禮、智、信”等道德品質;“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導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則是“惡焉”;他認為性之外還有情,情是“接於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懼、愛、惡、欲”七種。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認為具有上品之性的人,七情的表現都能“適中”;具有中品之性的人,七情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過與不及,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之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製。

韓愈認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內,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轉化。但在“品”的內部,可用教化和刑罰,使人發生一定的改變。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內使性移動。韓愈的“性三品”說,堅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說,對宋明理學的發展具有很大影響。

(二)教育目的與道統論

關於教育的目的,韓愈要求教育要“明先王之教”,使人們明白“學所以為道”。這裏的“道”主要就是儒家的“三綱”“六紀”之說以及貫穿於一切事物之中的仁義之道。韓愈之所以推行儒家之“道”,是與其政治主張結合在一起的。韓愈希望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實現人人安身立命,報效家國的積極的現世社會。因此他對人才規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禮法、繼傳統幾個要點。忠君是核心內容,清政、兼禮法、繼傳統都是培養實行忠君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備了這些品德,就可齊家、治國、平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