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532—約595),字介,琅邪臨沂(今屬山東)人,生活年代跨越南北朝至隋朝。出身於士族家庭,父親顏勰博學多識,梁朝時任職谘議參軍。顏家世代相傳《周官》《左氏春秋》等儒家專門學術,因而早年得到家學的良好熏陶,奠定了一生的學術思想基礎。顏之推從士大夫的立場出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係統的、完整的經典家教名著《顏氏家訓》。這部名著雖然有其曆史局限性,但其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尤其是其兒童教育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時至今日仍頗具學習借鑒的價值。
《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係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被後世譽為“家教規範”。
一、士大夫教育思想
顏之推延續了從人性論角度論述教育作用的傳統,認為人性分為三品,性的品級與教育有直接關係。他說:“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1]由於絕大多數士族子弟都屬於中庸之人,他們隻有通過接受教育才能獲得知識。他從接受教育與個人前途的利害關係出發,強調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識教育的必要性。“若能常保數百卷書,千載終不為小人。”此外,他從“利”的角度,從知識也是一種謀生的手段等方麵論述了知識教育的重要性。
顏之推對當時許多士族子弟不學無術、飽食終日深惡痛絕,批評他們庸庸碌碌,誇誇其談,不務實學,脫離實際。因此,他主張學習的目的在於“行道以利世”,要掌握“應世經務”的真實本領。他認為教育的目標在培養治國之才。但他的治國人才涵蓋很廣,包括:朝廷之臣、文史之臣、軍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興造之臣。這種觀點衝破了儒家以培養較抽象的君子、聖人為教育目標,以儒家教育統括一切專門教育的傳統,使教育功能的發揮,不再局限於道德修養與“化民成俗”方麵,轉而重視對各種專門人才的培養。也因此,顏之推主張教育內容側重知識的廣博,除了經史百家等書本知識外,他特別強調要掌握一技之長,以為立身之本,所謂“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因此,他認為教育應包括處身士大夫社會生活所需要的“雜藝”,即琴、棋、書、畫、數、醫、射等,甚至提出士大夫子弟也應重視農業生產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