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第二節 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的現實狀況

字體:16+-

一、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特征研究回顧

在一般意義上,“和”主要是指不同事物之間或不同要素之間的和諧、統一。[17]用作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以平衡人我關係與群我關係時,“和”的中心含義主要是指相安、和諧、適中、團結、平息爭端之義,[18]類似於社會心理學中的“和諧人際關係”“合作”等概念。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人際和諧心理主要指人們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流露出來的崇尚與他人和諧相處的心理與行為傾向。

如前所述,一些學者也對中國人這種人際和諧心理特征做出了許多有益的解釋與探討。例如,汪鳳炎和鄭紅認為,中國人在與人交往或處理人際關係時流露出來的尚“和”心態,除了“和而不同”與“謙和待人”外,還有“和為貴”“企盼和事佬”“畏爭”“隨大溜”“遷就”“迎合”六種表征。[19]黃囇莉提出,中國人隱含在意識形態層次內的和諧觀,可以分別從宇宙觀的層次、人倫社會秩序的層次以及大一統國家、組織的層次分為辯證式和諧觀、調和式和諧觀、統製式和諧觀三種。[20]梁覺等建構了“工具型—價值觀型和諧雙元模型”以解釋東亞人的和諧觀。工具型和諧指個體利用和諧的人際關係作為途徑,致力於消除引起不和諧的因素,以不破壞和諧為最終目標,有時為了做到不破壞和諧關係,對有可能破壞關係的矛盾采取回避的做法,甚至不惜犧牲個人信念,陽奉陰違;價值觀型和諧則指個體在工作實踐中強調和諧本身的重要性,在解決衝突時,基於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誠摯友好的人際關係,通過積極溝通,雙方諒解達成共識,化幹戈為玉帛,甚至會在衝突中加強交流,提高工作效果。[21]黃光國在其“人情與麵子”的理論模型中,依“情感性成分”和“工具性成分”比例的多寡,將人際關係分為“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和“工具性關係”三大類,三者分別對應個人與家人間的交往關係、個人與親戚朋友等熟人間的交往關係以及個人為了獲取某種資源與陌生人建立的交往關係。這表明中國人的尚“和”心態與其在人際交往中維護彼此的“麵子”“人情”與“關係”有著重要的牽連。[22]在其建構的“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中,他將華人社會中的衝突化解模式區分為顧麵子、陽奉陰違、迂回溝通、忍讓、給麵子、明爭暗鬥、直接溝通、妥協、抗爭麵子、抗爭、調解以及斷裂十二種,從另一個側麵解析了中國人尚“和”與維“和”的心理過程與互動機製。[23]此外,楊國樞雖未提出“和諧”的概念,但從其提出的“社會取向”概念中能夠窺見中國人處處尚“和”的緣由,即傾向於“社會取向”的中國人易於表現出順從他人的行為、不得罪人的行為、符合社會期望的行為及憂慮別人意見的行為,以達到維持自己人際關係和諧、避免與人發生衝突等的目的。[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