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隨大溜”現象或從眾行為隨處可見。如當代大學生群體,就出現了學習從眾、消費從眾、戀愛從眾、擇業從眾乃至作弊從眾等種種從眾現象。當代社會人群,就存在擇業從眾、消費從眾、擇友從眾等種種從眾的心理與行為。“眾從”現象也隨處可見。例如,“權威”與“明星”總是少數,許多中國人的“遵從權威”“追星”的心態與行為,都是眾從。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也是較為平常的隨大溜現象。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某些特定的環境中,人們多半會選擇“隨大溜”,而在其他時候,人們還是更願意忠於自己。美國心理學家大衛·梅耶斯研究了環境對人的壓力的影響,認為在以下幾種環境中,人們更傾向於“隨大溜”:周圍人讓我們覺得沒有安全感;其他人達成一致,沒有不同意見;我們對周圍人的認可度較高;當你成為其他人注視的焦點;身處一個尊重社會規則的大環境中。認知心理學教授基斯·斯坦諾維奇(Keith E.Stanovich)認為,人們會在一些瑣事上選擇“隨大溜”是出於一種圖方便和走捷徑的心理,跟大家一樣就省去了獨立思考的過程。這種做法其實是每個個體“自我”向所謂“大多數”的妥協,正因為“自我”太過於脆弱,才會輕而易舉地被別人的想法所左右。
但在團體或組織內部,有一種隨大溜是消極回避的表現,這主要發生在下屬對領導不滿的心理反應上。下屬無法認同上級領導的價值觀念或管理風格,而領導的權力控製欲又太強,下屬的這種不合、不順感無法通過正常途徑進行正麵的溝通化解,這時,被壓抑的下屬們大多會采取隨大溜的方式,對上級領導的要求敷衍塞責、隨聲附和,你叫我怎麽做我就怎麽做,別人怎麽做我就怎麽做,不表達自己的主見,以冷漠視之或敬而遠之。這外表看似“和諧融洽”,實則內部關係緊張、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