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方麵來講,中國人在與人交往中喜歡隨大溜或從眾,主要因為人們認識到,隨大溜對外不易引起人際關係緊張,顯得不合群,能夠落得與人和睦團結的美名;對內能夠滿足心理安全的需要,具有自利或自保(保全臉麵、保全利益,甚至保全性命)的功能。倘若反其道而行,標新立異、特立獨行,輕則遭來輕狂無禮的惡名,重則惹來殺身之禍。[19]
中國人很早就從自然界中或日常生活中觀察到,一些“出格”或“出頭”的事物和人容易受到傷害,最終都沒有“好果子吃”。如“出頭的椽子先爛”;“樹大”往往易“招風”,因為在一片樹林裏,假若有一棵樹長得比其他樹都高,“鶴立雞群”,大風一來,往往是這棵樹先遭殃。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運命論》)。倘若某人在某一行業中出名了,容易惹來同行競爭者或仇人的造謠中傷、妒嫉攻擊。遷移到社會的人際交往中,“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人怕出名豬怕壯”“人隨大眾不挨罵,羊隨大群不挨打”等從生活經驗中形成的觀念便以警世名言的形式留傳下來,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座右銘,告誡人們不要在眾人裏出風頭。風頭出多了,必將遭到外部勢力的首先發難。即使萬不得已要出頭,也不要“先出頭”。再者,中國人也從古代許多行為“出格”的人物落得悲慘下場中得到許多經驗教訓,從而不敢“為天下先”。如商鞅首倡變法,使秦國得以強大,但變法就意味著與眾不同,結果遭車裂之刑。西漢末年的王莽為人謙恭儉讓、禮賢下士,曾被時人看作“周公再世”,也被當時的朝野視為能挽西漢危局的不二人選。但王莽代漢後,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導致天下大亂,王莽自己也死於亂軍之中。[20]宋人王安石試圖變法以強國富民,雖未遭車裂之刑,但下場也頗為悲慘。這諸多“前車之鑒”,讓許多中國人深深體會到這樣一個道理:“出格”是危險的,而不“出格”則是一種穩妥的做人方式。因此,一些中國人雖然內心渴望自己出名,比別人強,但同時又伴隨著一種相反的力量來牽製自己,壓抑這種想出頭的願望。對中國人的心態與行為方式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先哲老子在《老子·第六十七章》中說:“我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將“不敢為天下先”視作三寶之一。而《老子·第七十三章》則說:“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詩·大雅·烝民》中也提出“既明且哲,以保其身”[21](“明哲保身”)一語,這些被許多中國人視為做人的格言,信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