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揭示中國人心理與文化的行為機製

二、企盼和事佬的表現

字體:16+-

中國人有著強烈的企盼和事佬的心理,關於這點,明恩溥有過一段精彩的描述。

在中國鄉間,鄰舍間時常會吵架,在這種困擾每個村莊的頻繁爭吵中,不能沒有和事佬來進行調解,而擔負調解任務的和事佬則必須充分考慮到怎樣使爭吵的雙方都能保住“麵子”以達成平衡勢態,就像歐洲政治家在處理國際糾紛時一向奉行的維持勢力均衡一樣。中國人在這種爭吵後安排和事佬進行調解,目的並不在於能有一個公正的裁決,即使這種裁決很需要,它在中國人之間也不可能達成。但是,和事佬角色的安排,卻在一定程度上會促使有關各方在“麵子”上達成平衡。在官司的裁決中,也常實行這樣的原則。因此,中國人的官司往往是一場不分勝負的遊戲。[6]

費孝通也有過親曆的見聞。

在鄉村裏所謂調解,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我曾在鄉下參加過這類調解的集合。我之被邀,在鄉民看來是極自然的,因為我是在學校裏教書的,讀書知禮,是權威。其他負有調解責任的是一鄉的長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長從不發言,因為他在鄉裏並沒有社會地位,他隻是個幹事。調解是個新名詞,舊名詞是評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會說話的鄉紳開口。他的公式總是把那被調解的雙方都罵一頓:“這簡直是丟我們村子裏臉的事!你們還不認了錯,回家去。”接著教訓了一番。有時竟拍起桌子來發一陣脾氣。他依著他認為“應當”的告訴他們。這一陣卻極有效,雙方時常就“和解”了,有時還得罰他們請一次客。[7]

由上可見,“和事佬”在許多人際衝突的解決中都是十分重要的角色。和事佬通常是雙方共同關係網內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當發生嚴重的爭執時,中國人都期盼有個和事佬出來打圓場,進行調解,以有助於“僵局”的打破,使爭執雙方停止爭戰,重新恢複或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在調解衝突時,和事佬的主要策略是“和稀泥”,和事佬並不必真正弄清楚誰是誰非,隻是強調“識大體”“為和諧”“為大家”“家醜不可外揚”,必要時拿出最後的撒手鐧——“你們雙方都沒有錯,我這個中間人錯了,我向你們磕頭。”這種和稀泥策略相當有效。[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