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精神情感的載體,民族特征的直接表現,民族凝聚力之所在。中華民族創造了人類曆史上燦爛的中國文化,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所謂‘中國傳統文化’,就是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由思想家提煉出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並轉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具有穩定結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國民品性、倫理觀念、理想人格、審美情趣等精神成果的總和。”[44]綿延中國達幾千年、深厚的崇尚和的傳統文化,為中國人形成人際和諧心理提供了文化土壤和慣性推力。[45]
從前述可知,“和”作為一個倫理範疇,其基本品格形成於先秦時期。孔子、孟子、荀子、莊子、墨子等諸子百家,都處於禮崩樂壞、諸侯爭強、戰亂迭起、社會動**、道德倫理裂變的時代,正是這樣的一種社會現實,引發了一些有識之士對社會前途命運的深深憂慮和對追求穩定的社會秩序、和諧的人際關係的強烈願望。在先秦諸子百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學派是儒家、道家和墨家。儒家重“秩序”,尚“中庸”,講“和諧”;道家“法自然”,崇“無爭”;墨家尚“兼愛”,主“非攻”與“尚同”。他們都為中國傳統和諧思想奠定了理論基礎,共同構成了中國和諧文化與中國人崇尚和諧心態的三個重要理論源頭。以下將分別闡釋儒家、道家和墨家對人際之“和”的見解與主張,以探究中國人人際和諧心理形成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