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社會有著強烈的家國同構的傾向,這對中國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也就是說,中國人的社會行為特征可以從家庭向社會進行推導。[34]中國傳統的宗法製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家國同構”思想兼備政治權力統治和血親道德製約的雙重功能,對於規範整個社會的倫理道德價值體係以及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具有重要作用。在以血緣輩分的自然序列為準則的家庭秩序中,家庭為了保證與維護自己的利益,必然與血緣關係相近的家庭聯合起來形成家族,而家族與國家的利益和穩定是相互結合的。家族為了長久地維持興旺繁榮就需要一個穩定的、堅固的、行之有效的國家行政體係的保護;同樣,一個國家為了維持國家社會的穩定以及皇權政治的鞏固也必然要把自己的組織形式與家族製的原則緊密結合起來。這樣形成的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延伸的“家國一體模式”,由此也形成了中國人意識深處存在的“家是小國,國是大家”的家國一體觀念——將家庭與家族的利益、興旺發達同國家的利益、興旺發達緊密地聯係在一起。“沒有國,哪有家”,上下一心,家國同運,愛家就是愛國,報國就是報家。因此,家國同構思想通過對道德自律的強調與“家國一體”的宣傳,將人們對家與國的情感與利益聯係起來,實現了對人內在思想的調控和對整個社會大環境的軟管理,從而產生強大的思想黏合力和社會凝聚力,形成了中國人自古以來重家愛國,家國一心,國家和合的思想特點。張載在《西銘》中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學》中所謂“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都有追求家國和睦、人倫和諧的思想在其中。